[发明专利]一种串联复合节流液体静压转台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50394.1 | 申请日: | 2021-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72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陈刚利;阳红;刘有海;尹承真;姜忠;李星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C32/06 | 分类号: | F16C32/06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张超 |
地址: | 621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串联 复合 节流 液体 静压 转台 | ||
1.一种串联复合节流液体静压转台,包括止推板(2)、台阶轴(3)、轴套(14)和底座(12),所述轴套(14)设于台阶轴(3)的小径轴上,所述止推板(2)设于台阶轴(3)顶部,所述底座(12)设于台阶轴(3)底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节流器;所述底座(12)和轴套(14)内设有多组输油通道,每组所述输油通道均包括相互连通的一个底座输油通道和一个轴套输油通道,所述轴套(14)侧面设有多个油腔,多个所述油腔均位于轴套(14)与台阶轴(3)之间和轴套(14)与止推板(2)之间,每组所述输油通道均和一个油腔连通,所述轴套(14)与台阶轴(3)之间和轴套(14)与止推板(2)之间设有油膜间隙,每个所述油腔均向所述油膜间隙输油,用于形成支承油膜;每个所述底座输油通道上均设有节流器,每个所述轴套输油通道上均设有节流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串联复合节流液体静压转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器端部带有圆锥外螺纹,所述底座(12)输油通道和轴套(14)输油通道内均设有用于安装节流器的圆锥螺纹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串联复合节流液体静压转台,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油腔包括多个径向油腔(144)、上油腔(148)和下油腔(149),多个所述径向油腔(144)均设于轴套(14)内侧,并沿轴套(14)周向均布;多个所述上油腔(148)均设于轴套(14)顶部,并沿轴套(14)周向均布;多个所述下油腔(149)均设于轴套(14)底部,并沿轴套(14)周向均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串联复合节流液体静压转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接芯轴(4),所述底座(12)中部开有通孔,所述转接芯轴(4)设于底座(12)中部通孔处,所述转接芯轴(4)上端面和台阶轴(3)下端面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串联复合节流液体静压转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形回油板(13),所述环形回油板(13)设于底座(12)内侧,所述底座(12)内侧从下到上依次设有底座第一沟槽(1212)、环形通油槽(123)和底座第二沟槽(1213),所述底座第一沟槽(1212)和底座第二沟槽(1213)内均设有O型密封圈,所述环形通油槽(123)、环形回油板(13)外侧和两个O型密封圈之间形成储油腔,多个所述输油通道均和储油腔连通;
所述轴套(14)上还设有多个轴套回油槽和多个轴套回油孔(1416),所述环形回油板(13)上还设有回油板沟槽(132),所述轴套回油槽和轴套回油孔(1416)均与回油板沟槽(132)连通,所述油膜间隙中流过的油能通过轴套回油槽或轴套回油孔(1416)进入回油板沟槽(132)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串联复合节流液体静压转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2)外侧还设有进油口(121)和出油口,所述环形回油板(13)上还设有回油板回油孔(131),所述回油板回油孔(131)位于回油板沟槽(132)下方,并和回油板沟槽(132)连通,所述进油口(121)和储油腔连通,所述出油口和回油板回油孔(131)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串联复合节流液体静压转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机定子(6)和电机动子(5),所述电机定子(6)和电机动子(5)均位于底座(12)内侧和转接芯轴(4)之间,所述电机定子(6)用于驱动电机动子(5),所述电机动子(5)用于带动转接芯轴(4)旋转,所述转接芯轴(4)带动台阶轴(3)绕自身轴线旋转,所述止推板(2)随台阶轴(3)同步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串联复合节流液体静压转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阶梯圆环转接板(7)、圆光栅尺(8)和光栅尺读数头(9),所述阶梯圆环转接板(7)、圆光栅尺(8)和光栅尺读数头(9)均位于底座(12)内侧和转接芯轴(4)之间,所述电机定子(6)和电机动子(5)均位于阶梯圆环转接板(7)上方,所述圆光栅尺(8)和光栅尺读数头(9)均位于阶梯圆环转接板(7)下方,用于检测转接芯轴(4)的旋转角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5039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