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正极极片和可充电固态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79197.2 | 申请日: | 2021-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687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杨文虎;张海康;郑明军;赖学辉;熊正烨;师文庆;付东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M4/66 | 分类号: | H01M4/66;H01M4/70;H01M4/80;H01M10/0562;H01M4/13 |
代理公司: | 上海君立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89 | 代理人: | 陈兆旺 |
地址: | 524088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正极 充电 固态 电池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正极极片和可充电固态电池,可充电固态电池包括:至少一片复合正极极片和至少一片负极极片,其中,复合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交替层叠。复合正极极片包括固态电解质层和正极极片,正极极片设有贯穿孔,贯穿孔的孔轴线沿复合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层叠的层叠方向,固态电解质层包括固态电解质,固态电解质填充贯穿孔并覆盖正极极片的两个层叠面。上述描述的复合正极极片和可充电固态电池,通过在正极极片开设贯穿孔,改变了固态电解质和正极极片的的连接方式,从而降低了可充电固态电池的内阻,增大了功率密度。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正极极片和可充电固态电池。
背景技术
固态电池以固态电解质为离子传输介质,安全性能优良,可靠性高,但是,其本身结构特性,决定了其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小的特征。提高功率密度使其应用范围更广,是固态电池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复合正极极片和可充电固态电池,克服了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复合正极极片,复合正极极片用于与负极极片层叠以形成可充电固态电池,复合正极极片包括固态电解质层和正极极片,其中,
正极极片设有贯穿孔,贯穿孔的孔轴线沿复合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层叠的层叠方向;
固态电解质层包括固态电解质,固态电解质填充贯穿孔并覆盖正极极片的两个层叠面。
在本一个可选的方式中,贯穿孔为多个,多个贯穿孔在正极极片上间隔分布或呈阵列分布。
在本一个可选的方式中,贯穿孔包括如下至少一种:圆形贯穿孔、方形贯穿孔、三角形贯穿孔、多边形贯穿孔、椭圆形贯穿孔和不规则形状贯穿孔。
在本一个可选的方式中,贯穿孔的孔径大小为0.2毫米-5毫米。
在本一个可选的方式中,相邻两个贯穿孔间的间隔距离为1毫米-10毫米。
在本一个可选的方式中,正极极片的所有贯穿孔的形状、孔径大小和相邻两个贯穿孔间的间隔距离均分别相同。
在本一个可选的方式中,固态电解质层包括至少两种不同的固态电解质。
在本一个可选的方式中,固态电解质层由至少两种不同的固态电解质混合而形成;或,
至少两种不同的固态电解质的每一种固态电解质分别形成一层固态电解质子层,固态电解质层由所有固态电解质子层叠加形成。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可充电固态电池,可充电固态电池包括:至少一片复合正极极片和至少一片负极极片,其中,
复合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交替层叠;
复合正极极片包括固态电解质层和正极极片,正极极片设有贯穿孔,贯穿孔的孔轴线沿复合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层叠的层叠方向,固态电解质层包括固态电解质,固态电解质填充贯穿孔并覆盖正极极片的两个层叠面。
在本一个可选的方式中,当可充电固态电池包括两片以上复合正极极片时,所有正极极片的所有贯穿孔的形状、孔径大小和相邻两个贯穿孔间的间隔距离均分别相同。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正极极片开设贯穿孔,改变了固态电解质和正极极片的连接方式,能够增大固态电解质和正极极片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可充电固态电池的内阻,增大功率密度,能实现较大功率充放电,提高可充电固态电池的循环寿命。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未经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791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