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河道截流方法及其布置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88479.9 | 申请日: | 2021-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003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发明(设计)人: | 钮新强;徐唐锦;翁永红;漆祖芳;李蘅;饶志文;余永志;范五一;熊焰;郭鸿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3/06 | 分类号: | E02B3/06;E02B3/10;E02B3/16;E02B3/12;E02D19/04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陈家安 |
地址: | 43001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河道 截流 方法 及其 布置 结构 | ||
1.一种河道截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在汛末或枯水期前期,进行一期防渗墙施工平台(11)预进占;
步骤二:一期防渗墙施工平台(11)预进占完成后,由一期防渗墙施工平台堤头(13)对一期防渗墙施工平台(11)预进占端头进行防冲保护;
步骤三:一期防渗墙施工平台(11)预进占端头有效保护后,开始一期防渗墙施工,一期防渗墙施工平台(11)下游侧堰体尾随填筑施工;
步骤四:待河道流量为枯水期较枯流量时,进行二期防渗墙施工平台(14)进占合龙、截断河床;
步骤五:二期防渗墙施工平台(14)进占合龙截断河床后,开始二期防渗墙施工,二期防渗墙施工平台(14)下游侧堰体尾随填筑施工;
步骤六:一期防渗墙施工平台(11)、二期防渗墙施工平台(14)全部进占后,河道截流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截流方法,其特征在于:一期防渗墙施工平台(11)的中部设置防渗墙施工平台混合料(8),上游设置上游侧防冲抛石(10),下游设置下游侧防冲石渣料(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截流方法,其特征在于:防渗墙施工平台混合料(8)的粒径小于或等于0.2m;上游侧防冲抛石(10)的粒径为0.4m~1.1m;下游侧防冲石渣料的粒径小于或等于0.6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河道截流方法,其特征在于:一期防渗墙施工平台(11)预进占期间,上游侧防冲抛石(10)预进占长度始终比防渗墙施工平台混合料(8)预进占长度长5~7m;下游侧防冲石渣料(9)预进占长度始终比防渗墙施工平台混合料(8)预进占长度长3~5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河道截流方法,其特征在于:一期防渗墙施工平台11预进占长度按以下方法确定:一期防渗墙施工平台(11)预进占长度一方面跨过河床较深槽部位,满足河床较深槽部位防渗墙一期施工要求;另一方面,一期防渗墙施工平台堤头(13)水力学指标满足抗冲要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河道截流方法,其特征在于:二期防渗墙施工平台(14)进占合龙在枯水期较枯流量时段完成,同时满足二期防渗墙和围堰总体施工工期要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河道截流方法,其特征在于:二期防渗墙施工平台(14)进占方式与一期防渗墙施工平台(11)预进占方式一致;二期防渗墙施工平台(14)的上游设置上游侧防冲抛石(10),中部设置防渗墙施工平台混合料(8),下游设置下游侧防冲石渣料(9)。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河道截流方法采用的河道截流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期防渗墙施工平台(11)和二期防渗墙施工平台(14);
一期防渗墙施工平台(11)的端头处设置一期防渗墙施工平台堤头(13);
一期防渗墙位于一期防渗墙施工平台(11)轴线范围;一期堰体填筑在一期防渗墙施工平台(11)下游侧;
二期防渗墙位于二期防渗墙施工平台(14)轴线范围;二期堰体填筑在二期防渗墙施工平台(14)下游侧;
一期防渗墙和二期防渗墙下部均浇筑至基岩顶板线(17)、上部均设置盖帽砼(16)。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河道截流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一期防渗墙施工平台(11)包括防渗墙施工平台混合料(8)、上游侧防冲抛石(10)和下游侧防冲石渣料(9);
二期防渗墙施工平台(14)包括防渗墙施工平台混合料(8)、上游侧防冲抛石(10)和下游侧防冲石渣料(9);
其中,上游侧防冲抛石(10)位于防渗墙施工平台混合料(8)的上游侧;下游侧防冲石渣料(9)位于防渗墙施工平台混合料(8)的下游侧;防渗墙施工平台混合料(8)位于上游侧防冲抛石(10)与下游侧防冲石渣料(9)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88479.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