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氧化还原电位调控短程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污水处理工艺的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00541.1 | 申请日: | 2021-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758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徐冬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美大环洲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3/10;C02F3/34;C02F3/28;C02F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桥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0 | 代理人: | 涂华明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清***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氧化 还原 电位 调控 短程 硝化 同步 污水处理 工艺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市政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氧化还原电位调控污水处理短程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的方法,并进一步公开一种联合厌氧水解酸化、短程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好氧氧化的污水处理工艺。本发明所述基于氧化还原电位调控污水处理短程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的方法,根据在污水生化处理中,通过对短程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中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总氮浓度的监测,通过调节工艺的pH、溶解氧和碱度等参数调节氧化还原电位,使其调控在‑100mv~250mv范围内,从而精准控制该工艺的内部环境条件,确保了短程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精准、稳定、高效的运行,为该工艺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市政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及流域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氧化还原电位调控污水处理短程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的方法,并进一步公开一种联合厌氧水解酸化、短程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和好氧氧化的污水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含有污染物氮的市政污水及工业废水的核心处理方法即为生化处理。常规的生化处理工艺有多种,主要的生化脱氮处理工艺主要包括:短程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A/O、A2/O、SBR、CAST或MBR,其中,短程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是比较经济、高效的生化脱氮工艺。短程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于1990年首次提出,于1993年取得核心技术的突破,此后,环保行业的技术人员通过多年的努力工作使此技术在应用上得以提高。但是,由于短程硝化中亚硝酸根的不稳定,以及对环境条件及其敏感,影响了该工艺的效率。如何实现短程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的稳定运行是困扰环保工作者的一大难题,也是此工艺直到目前没有全面推广应用的关键。
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由于污水含有多种离子和有机、无机的化学物质,使得污水系统中并不是单一的氧化还原系统,而是一个氧化还原的混合系统,而氧化还原电位是控制每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关键因素。在污水生化处理中,厌氧微生物产甲烷菌的氧化还原电位很低,其次是厌氧微生物水解酸化细菌,兼氧微生物反硝化细菌的氧化还原电位高于厌氧水解酸化细菌低于好氧的亚硝化细菌,好氧硝化细菌和好氧有机物降解菌群氧化还原电位较高。而如何平衡整个工艺的氧化还原电位的控制,使整个短程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在实际工程中得以稳定高效的运行,对此工艺在市政污水及工业废水领域得以大范围推广具有积极的意义。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氧化还原电位调控污水处理中短程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的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短程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效率不理想的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联合厌氧水解酸化、短程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和好氧氧化的污水处理工艺,所述工艺处理效率更优、工艺运行稳定性更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氧化还原电位调控污水处理短程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的方法,包括向短程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设施中加入活性污泥和包埋微生物菌群活性填料的步骤,以及,调控所述短程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系统的氧化还原电位在-100mv~250mv范围内的步骤;在此条件下,可以使氧化还原电位处于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最适合的范围,从而使短程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稳定高效运行;
所述包埋微生物菌群活性填料包括包埋亚硝化和硝化细菌的第一包埋微生物菌群活性填料以及包埋反硝化细菌的第二包埋微生物菌群活性填料的步骤。
具体的,所述氧化还原电位的调控步骤是通过调控整个反应系统的pH值、溶解氧和碱度的参数获得,具体调控的数值是通过检测系统中氨氮浓度、亚硝酸氮浓度、硝酸氮浓度、总氮浓度及其相对比例来确定。
具体的,所述短程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系统的控制参数包括:PH值7.4-8.3、溶解氧0.3-1.2mg/l,碱度在300-650mg/l。
具体的,所述第一包埋微生物菌群活性填料和所述包埋第二微生物菌群活性填料的质量比为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美大环洲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美大环洲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005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