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坑围护施工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05835.3 | 申请日: | 2021-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423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杜汉文;费忠君;王镇;苏士康;张国新;邵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兴庚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5/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80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坑 围护 施工工艺 | ||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坑围护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场地进行平整,桩位测量定位;S2、桩位埋设护筒;S3、钻孔,钻孔前先向护筒内注入泥浆,然后采用旋挖钻机在地面钻孔,随着钻孔深度的不断增加,持续向钻孔内注入泥浆;S4、成孔检查和清孔,对孔深、孔径、垂直度、沉降浓度和沉渣深度等进行测试检查,对孔底的沉渣进行清理;S5、钢筋笼吊装,采用吊车将钢筋笼缓缓插入到钻孔内;S6、混凝土灌注,采用钢导管进行灌注,导管的下端部设置有启闭组件。本申请具有减少混凝土在灌注时所受到的影响,提高灌注桩质量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基坑围护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坑围护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由于城市中心地带建筑物、交通设施稠密,故城建工程的基坑开挖只能在支护结构保护下进行垂直开挖,目前城建深基坑围护结构一般采用钻孔灌注桩加水泥搅拌桩复合结构。
在灌注桩施工过程中,钻孔内灌注有泥浆,当需要向钻孔内灌注混凝土时,需要先将混凝土导管插入到钻孔内,然后在向导管内输送混凝土。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发现,由于导管内会充满有泥浆,泥浆可能会稀释混凝土,从而影响混凝土的质量,进而影响灌注桩的质量。
发明内容
为了减少混凝土在灌注时所受到的影响,提高灌注桩的质量,本申请提供一种基坑围护施工工艺。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坑围护施工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坑围护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场地进行平整,桩位测量定位;
S2、桩位埋设护筒,护筒的中心线应与桩位中心线重合,护筒的上端部位于地面之上;
S3、钻孔,钻孔前先向护筒内注入泥浆,然后采用旋挖钻机在地面钻孔,随着钻孔深度的不断增加,持续向钻孔内注入泥浆,保证泥浆与护筒下端部之间的间距在500mm以内;
S4、成孔检查和清孔,对孔深、孔径、垂直度、沉降浓度和沉渣深度等进行测试检查,对孔底的沉渣进行清理,孔底的沉渣厚度小于100mm;
S5、钢筋笼吊装,采用吊车将钢筋笼缓缓插入到钻孔内;
S6、混凝土灌注,采用钢导管进行灌注,导管的下端部设置有启闭组件,启闭组件控制导管下开口的启闭,启闭组件闭合导管的下开口,然后将钢导管插入到钻孔内,向导管内输送混凝土,混凝土堆积在导管内,然后打开启闭组件,混凝土灌注到钻孔内,随着混凝土的高度,提升导管,直到钻孔内充满混凝土即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向钻孔内灌注混凝土时,导管插入到钻孔内,此时启闭组件处于闭合状态,钻孔内的泥浆不会进入到导管内,进而不应影响导管内混凝土的质量,当混凝土堆积在导管内后,再打开启闭组件,混凝土灌注到钻孔内,并且导管内始终充满混凝土,泥浆也不会进入到导管内,对导管内的混凝土进行稀释,保证了注入到钻孔内的混凝土的质量始终保持良好状态,提高了灌装柱的成型质量。
优选的,在S3步骤中,钻孔采用跳桩法隔二钻一施工,每隔两孔分别标记为1号桩、2号桩和3号桩,首先对1号桩进行钻孔并灌注混凝土,待混凝土强度足够时,依次对2号桩和3号桩进行钻孔灌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钻孔采用跳桩法隔二钻一施工,避免了在钻孔过程中,相邻钻孔之间产影响,进而导致钻孔成型的质量不好。
优选的,在S5步骤中,需要多个钢筋笼依次插入到钻孔内时,首先将一个钢筋笼插入到钻孔内,并使钢筋笼的上端部位于护筒的上方,然后使用支撑板对钢筋笼进行支撑,然后将另外一个钢筋笼与插入到钻孔内的钢筋笼同轴固接,将支撑板移离,然后再依次逐节下方钢筋笼。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钻孔深度比较深时,钢筋笼需要多个依次下方,支撑板的设置,方便了工作人员对相邻之间的钢筋笼进行固定,并且方便了工作人员对钢筋笼进行依次下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兴庚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兴庚基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058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