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离聚物型接枝多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PVC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22757.8 | 申请日: | 2021-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204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发明(设计)人: | 刘尚才;莫妍;王炳;唐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爱特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81/02 | 分类号: | C08G81/02;C08L27/06;C08L87/00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1 | 代理人: | 马晓敏 |
地址: | 2132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离聚物型 接枝 多功能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pvc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聚物型接枝多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PVC中的应用,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数成分:氯化聚乙烯39.5%~80%、酸或酸酯类共聚物的离聚物19.5~60%、光敏化剂0.5%~1%;所述离聚物型接枝多功能材料的接枝率为3%~10%;将所述氯化聚乙烯与所述光敏化剂加入到反应器中,氮气气氛下,加入所述酸或酸酯类共聚物的离聚物,进行辐照处理,获得离聚物型接枝多功能材料。本发明的离聚物型接枝多功能材料作为助剂应用于PVC加工过程中,能够提高PVC物料分散流动性、提高制品韧性、提高制品耐候性,是集多功能一包化的PVC专用加工助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离聚物型接枝多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PVC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PVC在塑料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建筑、电力、汽车、家电、包装及公用事业等行业。PVC产品常见型材、管材、管件、板材、片材、鞋材、电缆以及木塑发泡制品等等。PVC制品具有开发早、应用范围广、产品品种多、性能好,价格低等特点,在市场上占有相当重要份额,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由于受PVC树脂分子结构的影响,其一PVC树脂热稳定性差,加工时易降解,其二PVC树脂性能呈现硬而脆,其耐热性和抗冲击性能差,因此需要在PVC加工过程中添加各类辅助材料用以改善制品的综合性能。
目前国内PVC硬制品配方中基本按氯化聚乙烯CPE加ACR体系加工助剂,尽管能够满足制品的冲击性能(韧性)和物料塑化性能要求,但通过长期的应用实践经验发现,这种体系存在物料分散流动性差和高速挤出量低的问题,特别是对PVC高填充配方的制品影响较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传统配方在PVC加工应用中存在物料分散流动性差和高速挤出量低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离聚物型接枝多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PVC中的应用。本发明的PVC专用离聚物材料是具有提高PVC物料分散流动性、提高制品韧性、提高制品耐候性等多功能一包化专用材料。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离聚物型接枝多功能材料,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数成分:氯化聚乙烯39.5%~80%、酸或酸酯类共聚物的离聚物19.5~60%、光敏化剂0.5%~1%;所述离聚物型接枝多功能材料的接枝率为3%~10%。
进一步地,所述氯化聚乙烯为经氯化的HDPE,其中氯含量为25wt%~35wt%;每100重量份所述氯化聚乙烯中均匀混合有1wt%~5wt%的硬脂酸钙或碳酸钙;低氯含量的氯化聚乙烯具有较好的韧性体现出高弹性,在低氯含量的氯化聚乙烯中混入的硬脂酸钙或碳酸钙起到隔离作用,防止氯化聚乙烯之间产生黏连;
所述氯化聚乙烯制备方法为:搅拌下,在400~800重量份水中加入65~75重量份HDPE、0.05~0.15重量份表面活性剂、0.05~0.3重量份分散剂,升温至60℃~90℃并加入0.07~0.5重量份自由基引发剂,然后通入25~35重量份氯气并同时升温至110℃进行氯化反应2h~4h,待氯化反应结束后,经中和、水洗和干燥后,混合入硬脂酸钙或碳酸钙,混合均匀后得到所述氯化聚乙烯,所述氯化聚乙烯的断裂伸长率大于700%,具有较高的断伸长率和良好的低温韧性,是一种高弹性体;
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硬脂酸钠、硬脂酸钾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分散剂甲基丙烯酸甲酯与甲基丙烯酸的共聚物、聚乙烯吡咯烷酮中的一种;所述自由基引发剂为过氧化氢二异丙苯、过氧化苯甲酰、过硫酸钾、过硫酸钠、叔丁基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异丙苯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地,所述酸或酸酯类共聚物的离聚物的制备方法为:将酸或酸酯类共聚物采用良溶剂溶解,在25℃~35℃的温度、搅拌速度为100rpm~120rpm下滴入含金属阳离子的溶液进行反应36h,待反应完成后,干燥,获得酸或酸酯类共聚物的离聚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爱特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常州爱特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227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