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铁站台门控制方法、装置及高铁站台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38914.4 | 申请日: | 2021-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549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7 |
发明(设计)人: | 高朋飞;杨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朋飞;杨林 |
主分类号: | H04N7/18 | 分类号: | H04N7/18;E05F15/60;E05F15/70;E05F15/73;B61B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智东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8 | 代理人: | 刘林 |
地址: | 610036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二***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站台 门控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站台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高铁站台门控制方法、装置及高铁站台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进站车辆的车门数量和进站车辆每个车门的位置;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获得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拟打开的站台门的编号;获取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包括已进站车辆的车辆门开始打开的信息;发送第一控制命令,所述第一控制命令包括控制所述拟打开的站台门的驱动装置驱动拟打开的站台门打开的命令。所述方法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并且不用人工判断操作,精度高不易出错,节约成本,并且可以控制单个站台门开关,多线同时控制,不需要打开的门可以不打开,防止乘客误入和资源浪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站台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高铁站台门控制方法、装置及高铁站台门。
背景技术
在现代社会中,高铁已成为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现在高铁上站台门的开关往往不能在车辆门打开后站台门立即同时打开,车辆门关闭后站台门立即关闭,在不同的开关门速度下会有一些乘客卡在中间,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并且有时站台门开启精度不高导致开启时间长,影响乘客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铁站台门控制方法、装置及高铁站台门,以改善上述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铁站台门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进站车辆的车门数量和进站车辆每个车门的位置;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获得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拟打开的站台门的编号;获取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包括已进站车辆的车辆门开始打开的信息;发送第一控制命令,所述第一控制命令包括控制所述拟打开的站台门的驱动装置驱动拟打开的站台门打开的命令。
可选地,所述发送第一控制命令后,还包括:获取第四信息,所述第四信息包括已进站车辆的车辆门开始关闭的信息;发送第二控制命令,所述第二控制命令包括控制已打开的站台门的驱动装置驱动已打开的站台门关闭的命令。
可选地,所述获取第三信息,包括:获取第一子信息,所述第一子信息包括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所述摄像头的拍摄范围包括所述进站车辆的车辆门;通过所述第一子信息,实时判断所述进站车辆的车辆门是否开始打开;若识别到所述进站车辆的车辆门已开始打开,则发送第二子信息,则第二子信息为所述进站车辆的车辆门已开始打开的信息。
可选地,所述获取第四信息,包括:获取第三子信息,所述第三子信息包括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所述摄像头的拍摄范围包括所述进站车辆的车辆门;通过所述第三子信息,实时判断所述进站车辆的车辆门是否开始关闭;若识别到所述进站车辆的车辆门已开始关闭,则发送第四子信息,则第四子信息为所述进站车辆的车辆门已开始关闭的信息。
可选地,所述发送第一控制命令,包括:发送第一子控制命令,所述第一子控制命令包括控制固定门上第一限位装置断电的命令和所述站台门上第二限位装置断电的命令;发送第四子控制命令,所述第四子控制命令包括控制指示灯显示第一颜色的命令,所述指示灯设置在所述固定门上;所述第四子控制命令在所述第一子控制命令执行完成后发出;发送第二子控制命令,所述第二子控制命令包括控制所述站台门打开的命令;所述第二子控制命令在所述第四子控制命令执行完成后发出;发送第三子控制命令,所述第三子控制命令包括控制所述固定门上第一限位装置通电的命令和所述站台门上第二限位装置通电的命令;所述第三子控制命令在所述第二子控制命令执行完成后发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朋飞;杨林,未经高朋飞;杨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389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公共服务设施选址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五谷杂粮代餐粉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