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大载流量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悬挂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48627.1 | 申请日: | 2021-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766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杨佳;陈可;鲁小兵;刘志刚;黄鑫;段甫川;徐钊;张佳怡;杨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M1/225 | 分类号: | B60M1/225;B60M1/23;B60M1/26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冯精恒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流量 电气化铁路 接触 悬挂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适用于大载流量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悬挂结构。本发明通过增加接触网系统中承力索数量,并通过若干个锚段依次连接来组合,结构简单,模块化的设计便于建立和维护,也降低了建设和运营的成本,克服了已有技术的不足;在提高了接触网系统载流量的同时避免了因设置加强线导致隧道净空需求增高,同时增加大量的电连接、铜铝过渡线夹等原因可能产生的系统故障因素,大幅降低电气化铁路建设成本的同时,极大的提高了接触网系统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适用于大载流量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悬挂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电气化铁路的快速发展,铁路线已经延伸至祖国的广袤大地,地形地貌复杂,运输需求各异,对列车的运行速度、牵引质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速、大运量的电气化铁路已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电气化铁路往往行车密度高、途径线路坡道大,要求向运行列车供电的接触网系统必须具有较高的载流能力,能够保障20分钟电流高达1000A以上的大载流量,基于现行标准单承单导接触网系统其载流能力无法满足要求,必须设置与接触网电气并联的加强线;加强线沿线与接触网电气并联,并保证一定的机械间隙,加强线的架设需要新增加悬挂、固定零部件以及与接触网并联的电气连接线,不仅大幅增加了后期的运营维护工作量,还增加了因其安装后电气绝缘需求而隧道、跨线桥等净空尺寸及相应的土建投资,因此,接触网作为受电弓滑道向电力机车提供稳定、可靠电能的系统,其载流能力、高速度适应性以及对土建专业的需求,已成为今后高速电气化铁路发展的制约关键因素。
目前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系统均采用单承力索+单接触线的链形悬挂方式,为满足高速度、重负载、大坡道、高载流能力等需求,工程设计中采取增设单根或多根加强线的方式,加强线与接触网设机械空间间隔且沿线并列,每隔1km左右与接触网系统的承力索和接触线间设电气连接线并联;该方式的电力机车受电弓仍与接触网系统的单接触线接触受流,未改变弓网间的耦合关系,同时增设加强线后能较大的提高接触网系统的载流能力。该方式虽然可以满足牵引网载流能力的需求,但增加了单根(多根)加强线以及相应悬挂固定装备的同时,也给接触网系统增加了大量的电连接线、铜铝过渡线夹等零部件,增大后期运营故障风险及维护工作量;同时,由于加强线与承力索需保持安装距离,故对隧道、跨线建筑物等土建工程相应增加了需求和投资。从目前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等方面综合考虑,接触网系统采用并联加强线的方式存在工程投资增加、且存在较多弊端及运营风险等系列问题。
此外,目前为了满足高载流能力需求,部分线路采用双承双导以及单承双导方式,通过增加接触导线的数量从而解决高载流量的问题,但是由于此方式均为双接触线方式,该方式将大幅降低铁路机车受电弓与接触线间的动态受流性能,高速运行时出现严重燃弧,影响运营安全。目前采用此悬挂方式的线路最高运行速度为120km/h,无法满足国内更高速度如200km/h、250km/h乃至350km/h的要求。
为了提升高速电气化铁路的发展,适应大坡道、高速度、重负载的电气化铁路需求,如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接触网-受电弓系统动态耦合性能及弓网受流质量不能够满足列车的高速运行;二是大幅提升现有接触网系统供电载流能力会大量增加后期运营风险和维护工作量;三是现有接触网系统结构需要大量增加土建工程投资。因此,本系统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大坡道、高速度、大载流量、小结构高度的电气化铁路接触悬挂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载流量不足,以及成本过高维护困难的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大载流量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悬挂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大载流量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悬挂结构,由若干个锚段相互连接而成,所述锚段包括两支承力索、吊弦、接触线和悬挂点;相邻所述锚段通过锚段关节相连接;
所述承力索由若干个所述悬挂点提供支撑,所述承力索通过所述吊弦悬挂所述接触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486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