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堆场粉尘治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51056.7 | 申请日: | 2021-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088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发明(设计)人: | 刘黎明;龚京忠;刘淑芳;张浩;刘刚;李绍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九九智能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5/00 | 分类号: | G06T5/00;G06T7/13;G06T7/136;G06T3/40;G06K9/46;B01D47/06 |
代理公司: | 长沙国科天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3225 | 代理人: | 赵小龙 |
地址: | 410000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岳麓西***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堆场 粉尘 治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堆场粉尘治理方法,包括:获取采样周期内所有的平面图像,进行滤噪处理得到真实平面图像;基于背景平面图像识别堆场中的非粉尘物体轮廓;对所有相邻采样时刻的真实平面图像进行差分运算,得到灰度图序列,并基于灰度图序列与非粉尘物体轮廓,得到堆场中每一采样时刻的新增粉尘定位信息;基于真实平面图像的灰度梯度得到堆场中弥漫粉尘定位信息;控制喷洒装置作业,完成堆场粉尘治理。有效、快速地完成堆场粉尘治理,通过采用该治理方法后,无需在堆场内密集布置大量的粉尘浓度监测仪,降低了投入成本、维护成本,同时也对堆场、作业等场所的车辆移动、人员作业等活动影响不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粉尘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堆场粉尘治理方法。
背景技术
钢铁、焦化、火电、水泥、铸造、砖瓦窑、炭素、玻璃、陶瓷、建材、建筑、矿山等行业的原料运输、堆场施工、物料传送、生产作业等过程中会产生粉尘,粉尘的主要危害如下:1)危害人体健康;2)引起粉尘爆炸;3)降低能见度,雾霾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粉尘;4)弄脏建筑物等;5)腐蚀金属设施;6)增大机器设备的磨损;7)降低产品质量;8)导致植物生长不良。在2018年,面源污染防治技术被列入《2018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大气污染防治领域)》。2019年,北方各城市开始实施钢铁、焦化等行业深度减排实施方案,要求钢铁、焦化等企业全面完成粉尘排放精准监测和治理。
目前部分行业、企业推行采用粉尘浓度监测仪进行粉尘监测,堆场、作业等场所每一万平米安装一个,不足一万平米按一万平米计算。这种监测方式只能检测粉尘浓度在线监测仪安装的局部一些点的总尘浓度、PM2.5、PM10、温度、湿度、大气压力、风向、风力,这些局部点的检测精度比较高。但是仅适合于局部点的粉尘高精度检测,而无法实现对于区域内任意位置的粉尘浓度检测。如果要实现区域粉尘的网格化精准监测,则必须在整个堆场、作业等场所密集布置大量的粉尘浓度监测仪,则投入成本高、安装复杂、维护成本高,其安装支架会严重影响堆场、作业等场所的车辆移动、人员作业等活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堆场粉尘治理方法,无需在堆场内密集布置大量的粉尘浓度监测仪,大大减少了投入成本、维护成本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堆场粉尘治理方法,在堆场顶部布置若干喷洒装置与摄像装置,其中,堆场内的每一空间点均位于至少一个喷洒装置的喷洒区域内以及至少一个摄像装置的视场内,通过对各摄像装置视场图像进行拼接,得到堆场的平面图像,所述堆场粉尘治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获取采样周期内所有的平面图像,对所有的采样平面图像进行滤噪处理,得到滤除摄像装置镜头噪声后的真实平面图像;
步骤2,基于真实平面图像得到堆场的背景平面图像,并基于背景平面图像识别堆场中的非粉尘物体轮廓;
步骤3,对所有相邻采样时刻的真实平面图像进行差分运算,得到灰度图序列,进而得到堆场中每一采样时刻的新增粉尘定位信息;
步骤4,基于每一真实平面图像的灰度梯度得到堆场中每一采样时刻的弥漫粉尘定位信息;
步骤5,根据堆场中每一采样时刻的新增粉尘与弥漫粉尘的定位信息,控制喷洒装置作业,完成堆场粉尘治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1中,所述对所有的采样平面图像进行滤噪处理,得到滤除摄像装置镜头噪声后的真实平面图像,具体为:
对采样平面图像进行网格划分;
对采样平面图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九九智能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南九九智能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510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目标检测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下一篇: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绝热层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