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尖点突变模型的微波加热碳化硅陶瓷的温度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51610.1 | 申请日: | 2021-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152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3 |
发明(设计)人: | 杨彪;邓卓;刘志邦;朱娜;母其海;成宬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B6/68 | 分类号: | H05B6/68 |
代理公司: | 昆明人从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3204 | 代理人: | 何娇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尖点 突变 模型 微波 加热 碳化硅 陶瓷 温度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尖点突变模型的微波加热碳化硅陶瓷的温度控制方法,本发明使用尖点突变模型定量研究加热过程中的热失控现象,并得到判断热失控发生与否的稳态判据及热失控临界温度表达式。其次,综合考虑影响系统稳定性的因素,通过有限元方法数值计算可判断某一时刻温度是否发生突跳,并获取热失控的临界温度。然后,采用变指数趋近律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设计合理的滑模切换面和控制律,即可在加快加热过程的同时确保物料不被烧毁。本发明能够定量研究热失控发生的条件,定量分析微波加热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情况,同时,采用变指数趋近律滑模控制方法能根据系统状态有目的地不断变化,且响应速度快、鲁棒性强,可实现加热过程的动态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尖点突变模型的微波加热碳化硅陶瓷的温度控制方法,属于微波加热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微波加热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加热方式,因其具有整体加热、选择性加热、加热易于控制、能源利用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中。然而,微波加热过程中,由于物料对微波的吸收能力不同,导致加热物料温度分布不均匀,从而发生热失控现象,严重影响微波加热的整体工艺。突变理论通过将突变现象用数学方式描述为七种基本初等突变,以解决非线性系统中的不连续跳变现象,被广泛应用于解决岩土、矿业、边坡、交通等领域的突变现象,并能为其他领域突变现象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传统的PID控制方法由于算法简单、鲁棒性好和可靠性高,被广泛用于工业过程控制。然而,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不足,如对于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当系统内部参数发生变化或者受到来自外界的扰动时,系统的正常运行将受到较大的影响,采用PID控制无法满足高性能系统的要求,且PID控制过程需通过反复整定参数才能选取出较为理想的参数,增加了控制过程的复杂性。对于微波加热过程,由于系统具有时变性、非线性和强耦合性等特点,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并且参数整定结果不佳。因此,采用传统的PID控制方法难以对微波加热系统进行精确控制。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是一类特殊的非线性控制方法,该方法能根据系统当前状态使其沿着滑模切换面进行动态调整,最终产生期待的状态轨迹,并且滑模控制过程中参数调节少,响应速度快,对扰动不灵敏,因此,适用于复杂过程的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尖点突变模型的微波加热碳化硅陶瓷的温度控制方法,通过突变理论将微波加热过程中的温度突变现象用尖点突变模型表示出来,结合有限元方法对加热过程进行数值计算,并采用变指数趋近律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有目的地控制物料温度沿期望的温升趋势变化,从而实现平稳、快速地加热碳化硅陶瓷。
本发明为解决微波加热热失控现象难以进行定量描述的问题,采用突变理论将其表达为尖点突变模型,并得到微波加热系统的稳态判据。根据微波加热的温度变化情况,通过数值计算并结合稳态判据,从而实现微波加热系统的稳定性判断并得到热失控的临界温度值。结合变结构控制思想,设计合适的滑模切换面和控制律,控制物料温度平稳、快速的升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尖点突变模型的微波加热碳化硅陶瓷的温度控制方法,首先通过构造微波加热系统势函数并结合有限元方法对加热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判断是否发生热失控;进而根据滑模变结构控制思想设计滑模切换面和控制律对加热过程进行控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构造微波加热系统势函数来描述微波加热碳化硅陶瓷过程中系统状态的变化趋势,推导得到系统稳态判据及临界温度表达式;
步骤2、有限元分析微波加热过程;该部分包括两部分:一是建立微波加热碳化硅陶瓷几何模型,在构建过程中考虑本构关系、初始条件、边界条件、介质的物理属性和电磁特性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二是根据物料温度变化数值计算可知加热过程中哪些时间段内发生热失控,哪些时间段内没有发生热失控,进而得到热失控的临界温度;
步骤3、滑模变结构控制:根据微波加热过程的时变性和非线性特点,选择变指数趋近律对物料温度进行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516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