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深远海换流站分体式导管架基础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54461.4 | 申请日: | 2021-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265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6 |
发明(设计)人: | 张成芹;黄艳红;王俊杰;刘璐;张晨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三航(上海)新能源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17/00 | 分类号: | E02B17/00;E02D7/00;E02D2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湾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89 | 代理人: | 肖进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深远 换流 体式 导管 基础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远海换流站分体式导管架基础施工方法,包括:在码头或船坞建造拼装浮式定位框架;在浮式定位框架的预留定位孔上插打4根定位桩入海底,搭设形成定位框架平台;在码头建造拼装第一片导管架和第二片导管架;利用SPMT滚装上船的方式将第一片导管架运输上驳船;在第一片导管架上打入6根钢管桩入海底,灌浆;利用SPMT滚装上船的方式将第二片导管架运输上驳船,在第二片导管架上打入6根钢管桩入海底,灌浆;拆除浮式定位框架和定位桩。本发明解决了传统换流站分体式导管架基础测量误差大,施工精度难以控制的问题,提高施工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深远海换流站分体式导管架基础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潮间带及近海区域风电资源的开发强度逐渐饱和,海上风场逐渐从近海走向深远海,需要通过远距离、大规模电力输送实现并网。相比传统高压交流输电(HVAC),高压直流输电(HVDC)损耗小,更适合远距离、大规模电力输送。目前高压直流输电中的柔性直流输电技术(VSC-HVDC)以其良好的故障穿越性能、占地面积小、能够独立控制换流器的无功功率等优点,已成功应用于国外多个海上风电场项目中。而柔性直流输电技术中的一个关键设备就是将海上风电场生产的电力从交流转换成高压直流的换流站。由于换流站上部组块重量大,一般采用浮托法安装,其基础形式主要有整体式导管架、分体式导管架和重力式平台。研究换流站分体式导管架基础的施工工艺,对我国深远海、规模化开发风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外有分体式导管架基础的施工方法。由于分体式导管架的施工关键在于控制两个分体式导管架的施工精度,包括两个导管架中心的绝对位置、整体水平度、中心高程、整体方位角、相对转角等,而国外传统采用先施工第一片导管架,然后施工定位框架,最后施工第二片导管架的施工方法,存在以下缺点:
1)第二片导管架的定位是从第一片导管架经定位框架传递过来的,测量误差较大,且海上施工环境恶劣,施工精度难以控制;
2)传统定位框架平台运输、搭设工艺复杂,成本高;
3)传统换流站导管架基础施工工艺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深远海换流站分体式导管架基础施工方法,至少解决了传统换流站分体式导管架基础测量误差大,施工精度难以控制的问题,提高施工精度。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深远海换流站分体式导管架基础施工方法,包括:
步骤S1,在码头或船坞建造拼装浮式定位框架,下水后利用拖轮拖动至安装位置;
步骤S2,将4根定位桩装入驳船,然后用拖轮拖动驳船到安装位置;
步骤S3,浮式定位框架充当稳桩平台,在浮式定位框架的预留定位孔上插打4根定位桩入海底,搭设形成定位框架平台;
步骤S4,在码头建造拼装第一片导管架和第二片导管架;
步骤S5,利用SPMT滚装上船的方式将第一片导管架运输上驳船,然后用拖轮拖动驳船到安装位置;
步骤S6,利用一号浮吊起吊第一片导管架,将其与定位框架平台插接,利用二号浮吊在第一片导管架上打入6根钢管桩入海底,灌浆;
步骤S7,利用SPMT滚装上船的方式将第二片导管架运输上驳船,然后用拖轮拖动驳船到安装位置;
步骤S8,利用一号浮吊起吊第二片导管架,将其与定位框架平台插接,利用二号浮吊在第二片导管架上打入6根钢管桩入海底,灌浆;
步骤S9,拆除浮式定位框架和定位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三航(上海)新能源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三航(上海)新能源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544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