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两次回收煤气化工艺含氨不凝气中氨的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85657.X | 申请日: | 2021-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943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4 |
发明(设计)人: | 宋晓玲;黄宗秋;李刚;李慧;唐红建;杨军;杨龙;李显辉;魏东;董继曾;董进前;巨文章;强军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疆天业汇合新材料有限公司;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C1/12 | 分类号: | C01C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832000 新疆维吾***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两次 回收 煤气化 工艺 含氨不凝气中氨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氨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两次回收煤气化工艺含氨不凝气中氨的方法及装置,其方法依次通过氨水和脱盐水对含氨不凝气中的氨进行两次回收,其装置包括氨气回收塔壳体、喇叭状封头、冷却装置、氨水循环泵、中心桶等,本发明通过循环雾化的氨水对不凝气中的氨进行回收,经冷却装置降温后,利用脱盐水在填料表面对不凝气中的氨再次进行回收,使流出氨气回收塔的不凝气中氨的含量降的更低,本发明通过对煤气化工艺中含氨不凝气中的氨回收制备成氨水进行综合利用,有效的利用了资源,同时有效的保护了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氨回收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两次回收煤气化工艺含氨不凝气中氨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氨气在大气中被氧化生成NOX,形成酸雨,并进而氧化成硝酸盐,进入水循环系统,污染地下水,另外,氨对人体健康会造成危害,严重者会引发肺部感染和呼吸衰竭导致死亡。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氨进行回收。近几年来,随着煤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以煤为原料的煤气化工艺中会产生大量的含氨水,含氨水中往往还含溶解有CO2、H2、CO等气体,除去这些气体通常采用加热含氨水,使CO2、H2、CO等气体从含氨水中蒸出,这样难免会使含氨水中的氨被蒸出,蒸出的CO2、H2、CO及NH3等气体送火炬焚烧,该部分NH3被烧掉,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燃烧生产的NOX会污染环境。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回收率好、降耗低、对环境友好的两次回收煤气化工艺含氨不凝气中氨的方法及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两次回收煤气化工艺含氨不凝气中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氨水回收氨:煤气化工艺中的含氨不凝气在氨气回收塔内与雾化的氨水接触,不凝气中的氨溶于氨水中被回收;
(2)冷却降温:经步骤(1)处理的氨水和不凝气经过冷却装置冷却降温,氨水的温度降低至70℃~85℃,在氨水槽得到质量浓度为10%~20%的氨水一部分流出氨气回收塔,另一部分从氨水槽溢流至氨气回收塔塔釜;
(3)脱盐水回收氨:经步骤(2)处理的含氨不凝气与脱盐水接触,使步骤(2)处理后的含氨不凝气中的氨被脱盐水吸收;被脱盐水吸收过氨的不凝气流出氨气回收塔;
(4)塔釜氨水循环:步骤(2)溢流至氨气回收塔塔釜的氨水与步骤(3)脱盐水吸收氨形成的氨水在氨气回收塔塔釜混合后被氨水循环泵送至氨气回收塔塔顶雾化循环吸收氨。
进一步地,所述含氨不凝气的主要组分为NH3、CO2、CO、H2,含氨不凝气的温度为100℃~135℃。
一种两次回收煤气化工艺含氨不凝气中氨的装置,包括氨气回收塔壳体、喇叭状封头、冷却装置、氨水循环泵、中心桶,所述喇叭状封头、冷却装置、氨气回收塔壳体从上到下依次连接,所述喇叭状封头内设置雾化板,雾化板上设置雾化喷嘴,所述雾化板下方的喇叭状封头上设置不凝气进口;所述喇叭状封头顶部设置氨水循环液进口,所述氨气回收塔壳体底部设置氨水循环液出口,氨水循环液出口与氨水循环液进口通过氨水循环泵及管道连通,所述冷却装置下方的氨气回收塔壳体内壁上设置氨水收集变径;所述氨气回收塔壳体底部塔釜的外侧壁上设置塔釜液位计上口、塔釜液位计下口;所述中心桶通过两块氨水槽竖板固定在氨气回收塔壳体内中心位置,中心桶的下端高于塔釜液位计上口,两块氨水槽竖板将中心桶外壁与氨气回收塔壳体内壁之间的环形区域均匀分隔为氨水槽和不凝气通道,所述氨水槽底部封堵,所述中心桶上端设置封闭板,所述中心桶内设置填料,氨气回收塔壳体位于氨水槽底部位置设置氨水出口;氨气回收塔壳体外壁的不凝气出口和脱盐水进口分别通过管道与中心桶连通,且位置高于所述填料上表面;所述不凝气通道上方的中心桶上设置氨水收集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疆天业汇合新材料有限公司;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新疆天业汇合新材料有限公司;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8565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