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苦味受体阻滞肽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15369.4 | 申请日: | 2021-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485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03 |
发明(设计)人: | 于志鹏;王莹雪;赵文竹;阚若彤 | 申请(专利权)人: | 渤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7/06 | 分类号: | C07K7/06;A23L27/00;A23L5/20;A61K38/08;A61P4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21013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苦味 受体 阻滞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生物活性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苦味受体阻滞肽,其氨基酸序列为Gly‑Val‑Asp‑Thr‑Lys。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苦味受体阻滞肽能与苦味受体T2R14有效结合,对苦味物质具有持续稳定的抑制效果,且具有安全无毒副作用、水溶性良好等特点,可用于抑制食品、药品以及保健品中的苦味,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活性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苦味受体阻滞肽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苦味通常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味觉感受。食物中的天然苦味化合物,主要包括植物来源的生物碱、萜类、糖苷类和动物来源的胆汁。另外,在食物蛋白水解和药品加工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苦味,这是食品和制药行业长期存在的一个挑战。人们通常不喜欢吃发苦的食物,即使其营养丰富,以及对疾病有益的药物。因此,抑制苦味在食品和制药行业中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传统的脱苦方法主要是添加甜味剂、芳香剂等来混淆苦味分子产生的递送到大脑的神经冲动。中国发明专利公布一种新型复配甜味剂的制作方法(公开号CN104705618A,申请日期2015.04.09),其特征是将甜菊糖甙类甜味剂与二氢查耳酮糖甙类甜味增强和苦味抑制剂按一定配方比例混合均匀,或按配方比例溶于水,然后浓缩结晶或喷雾干燥制成。但是,随着人们对食品补充营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附加成分并不符合健康天然的新型饮食观念。而食源性生物活性肽以其安全无毒副作用、功能多样和容易修饰等优点,受到食品科学、化学以及生物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因此,食源性苦味受体阻滞肽成为抑制食品、保健品及药品苦味的一个新的候选因子。
苦味感知由苦味受体TAS2Rs介导,这些受体主要在人类舌头上表达,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迄今为止,几乎所有25种人类苦味受体已经被鉴定出来。它们具有7次跨膜螺旋结构,有3个细胞内环和3个细胞外环,其中跨膜区和细胞内区高度保守,而胞外区可以结合不同的苦味物质。一种苦味受体可以识别多种苦味物质,一种苦味物质也可以被多种苦味受体识别。当采用不同的苦味物质刺激苦味受体时,苦味细胞可以通过苦味信号传导通路提高细胞内第二信使钙离子的浓度,促使其他离子通道的开放,从而实现味觉细胞膜的去极化,随后经过神经传导以及神经中枢的整合最终实现苦味的感知。TAS2Rs具有单个配体结合口袋,这种结合口袋能够在保持高选择性的同时识别许多结构不同的苦味物质。苦味物质的识别与苦味受体的分子调谐范围有关。TAS2R14(T2R14)是对各种苦味化合物调谐范围最广的苦味受体之一,它能识别多种多样的天然或合成的苦味化合物,包括许多药物。因此,T2R14可作为抑制苦味的有效靶点。
鸡蛋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其氨基酸比例非常适合人体的生理需要,易为机体充分吸收,利用率高达98%以上,营养价值丰富,市场需求量大。卵清蛋白、卵转铁蛋白和卵类粘蛋白是鸡蛋蛋白的主要成分,分别占总蛋白的54%、12%和11%。有研究表明,鸡蛋白源肽GDDAPR、LELNQ、LEGSLE和PIGNIN被鉴定为可能的苦味受体T2R14的阻滞剂,它们具有5-6个氨基酸残基。因此,酶解上述三种鸡蛋蛋白获得五肽和六肽,从中筛选出水溶性良好、具有生物活性、无毒且能与苦味受体T2R14结合的苦味受体阻滞肽,不仅可以抑制食品、药品以及保健品的不良苦味,还提高了鸡蛋的附加价值。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苦味受体阻滞肽,并将其应用于抑制食品、药品和保健品中的苦味,同时不损害食品本身的风味和营养价值,还可提高药品和保健品的适口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苦味受体阻滞肽,其氨基酸序列为Gly-Val-Asp-Thr-Lys(GVDTK)。
本发明能够提供可抑制苦味而不损害食物本来所具有的风味的一种苦味受体阻滞肽。活性肽GVDTK作用于苦味受体T2R14这个靶点,能竞争性抑制苦味物质与苦味受体T2R14的结合,对苦味物质具有持续稳定的抑制效果,且具有安全无毒副作用、水溶性良好等特点。进而,本发明能够提供苦味得以抑制而不损害食物本来所具有的风味的苦味减少食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渤海大学,未经渤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1536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