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同时检测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30131.9 | 申请日: | 2021-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732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6 |
发明(设计)人: | 李会;孔嘉琪;赵靓;廖小军;陈爱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9 | 分类号: | C12Q1/689;C12Q1/6851;C12Q1/10;C12Q1/06;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王灵灵;晁璐松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同时 检测 食品 大肠杆菌 o157 h7 伤寒 沙门氏菌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快速、同时检测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方法,以待检测食品样本为模板直接进行扩增,利用ddPCR同时检测食品中的大肠杆菌O157:H7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待检测食品样本中菌液浓度换算公式为cfu/mL=copies/μL×20μL/加样量×1000μL。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方法省略了DNA的提取步骤,直接以细菌为模板进行ddPCR检测,提高了食品中致病菌检测的效率;并且通过实验数据证实,直接加入完整的细菌而非提取的DNA也能够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极高的灵敏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快速、同时检测食品中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O157:H7和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方法。
背景技术
微滴式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droplet digital polymerase chainreaction,dd PCR),又称为“第三代PCR技术”,是一种能够对目标核酸进行定性定量的新型检测方法。ddPCR技术可分为三个步骤:微滴的生成、微滴PCR扩增、微滴荧光信号判读。首先将带有荧光标记的样品反应体系进行稀释,通过液滴生成卡生成上万个油包水的微小液滴,每个液滴中至少包含一个待检核酸分子,或者不存在待检核酸分子;在PCR反应过程中,每一个微滴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反应体系进行PCR扩增,可以将待检核酸分子的信号值放大,PCR扩增结束后,利用微滴分析仪对每个微滴进行逐一检测,有荧光信号的判读为“1”,无荧光信号的判读为“0”,代表目标核酸的存在与否。最后,基于泊松分布原理和阳性微滴的比例,便可以计算出待检核酸分子的起始拷贝数,从而实现对原始反应体系中核酸靶分子数的绝对定量。
相比于传统的PCR技术和qPCR技术,ddPCR的检测不需要标准品,能够直接建立阳性微滴与原始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实现对目标核酸的绝对定量。与此同时,通过对样品的有限稀释和微滴化处理,能够有效降低背景DNA的干扰,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抗干扰性。
近年来,ddPCR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包括检测各类病原体、监测食品安全和水质、鉴别食源性成分掺假、转基因成分的检测和评估等等。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领域,目前利用ddPCR技术进行检测的方法包括:细菌培养、设计特异性荧光PCR引物、人工污染食品样本、DNA提取与分离,以及ddPCR的检测等步骤。该方法需要从食品中提取致病菌DNA,在细菌DNA的提取过程中,会造成基因片段的断裂和部分基因的损失,不仅检测时间长、效率低,而且对于低浓度致病菌的检测,会影响检出结果的精确度;另外,该方法需要用高浓度的致病菌纯培养物人工污染食品样本,经过人工富集步骤后再提取DNA,无法直接对低浓度的污染样本直接进行取样。
因此,如何能够利用ddPCR技术快速、准确的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进一步提高检测精度,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简化ddPCR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步骤、提高检测精度,提供一种快速、同时检测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快速、同时检测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方法,其中,以待检测食品样本为模板直接进行扩增,利用ddPCR同时检测食品中的大肠杆菌O157:H7和鼠伤寒沙门氏菌;
所述待检测食品样本为经过离心或浸泡处理后,提取获得的待测食品中的菌体样本;
待检测食品样本中菌液浓度换算公式为cfu/mL=copies/μL×20μL/加样量×1000μL。
进一步的,所述ddPCR中的扩增体系为:
进一步的,对目标菌为大肠杆菌O157:H7的引物对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301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