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蜂窝板及其制造方法、车身板和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35292.7 | 申请日: | 2021-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767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段瑛涛;王智文;栗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3/12 | 分类号: | B32B3/12;B32B3/24;B32B5/18;B32B27/20;B32B27/06;B32B33/00;B32B37/14;B32B37/06;B32B37/10;B62D2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周红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仁***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蜂窝 及其 制造 方法 车身 车辆 | ||
1.一种蜂窝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蜂窝芯,多个所述蜂窝芯间隔开,所述蜂窝芯具有多个蜂窝孔;
过渡层,相邻的两个所述蜂窝芯之间设有所述过渡层;
第一增强层和第二增强层,所述第一增强层和第二增强层分别设在所述多个蜂窝芯的厚度方向的两侧,第一增强层和第二增强层中的至少一个为玻纤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窝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芯和所述过渡层中的至少之一为微发泡热塑性树脂件;和/或,
所述蜂窝芯所采用的热塑性树脂、所述过渡层所采用的热塑性树脂、所述第一增强层所采用的热塑性树脂和所述第二增强层所采用的热塑性树脂均相同。
3.根据权利于要求1所述的蜂窝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蜂窝芯的蜂窝孔的等效直径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窝板,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第一增强层到所述第二增强层的方向上,多个所述蜂窝芯的蜂窝孔的等效直径逐渐增大;和/或,
与所述第一增强层相邻的所述蜂窝芯的蜂窝孔的等效直径的取值范围为4mm~15mm;和/或,
与所述第二增强层相邻的所述蜂窝芯的蜂窝孔的等效直径的取值范围为8mm~25mm;和/或,
相邻的两个所述蜂窝芯的蜂窝孔的等效直径的差值为d,d的取值范围为2mm~10mm;和/或,
所述蜂窝孔的壁厚的取值范围为0.8mm~1.2mm;和/或,
所述过渡层的厚度的取值范围为0.6mm~1.2mm。
5.一种蜂窝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板为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蜂窝板,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分别提供过渡层、多个蜂窝芯、第一增强层和第二增强层,其中,第一增强层和第二增强层中的至少一个为玻纤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件;
将多个蜂窝芯、过渡层、第一增强层和第二增强层层叠设置,并且使得相邻的两个所述蜂窝芯之间布置有过渡层,第一增强层布置在所述多个蜂窝芯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第二增强层布置在所述多个蜂窝芯的厚度方向的另一侧以形成蜂窝板半成品;
通过热压工艺对蜂窝板半成品压合,以获得蜂窝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蜂窝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通过热压工艺对蜂窝板半成品压合之前,将蜂窝板半成品置于热箱中预热。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蜂窝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单相溶体作为原料注塑所述过渡层和所述蜂窝芯,其中,所述单相溶体为热塑性树脂和超临界流体的混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蜂窝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述单相溶体中的所述热塑性树脂包括:聚丙烯、尼龙、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和ABS树脂中的至少之一;和/或,
所述超临界流体包括二氧化碳流体和氮气流体中的至少之一。
9.一种车辆的车身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板由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蜂窝板加工而成;或者,所述车身板由根据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蜂窝板的制造方法加工而成。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的车身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35292.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