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粘结预制装配式框架建筑基础节点及其连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39160.1 | 申请日: | 2021-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24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学;计均;张成;李雯;汪志斌;吴淑康;张万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27/42 | 分类号: | E02D27/42;E02D5/74;E02D5/22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任文娟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粘结 预制 装配式 框架 建筑 基础 节点 及其 连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粘结预制装配式框架建筑基础节点及其连接方法,包括:预制承力柱,预制承力柱为实心柱状结构,预制承力柱上设置有若干贯穿其轴向的柱孔;预制地梁,预制地梁上设置有贯穿其轴向的通孔,通孔被配置为容纳预制承力柱的下端插入其中;入地桩和锚具,入地桩为中空柱状结构,锚具为实心柱状结构,锚具上设置有若干贯穿其轴向的锚具孔,锚具可拆卸安装于入地桩的空腔中;拉索,拉索穿设在预制承力柱的柱孔和锚具的锚具孔中;预制地梁托盘,预制地梁托盘为中空柱状结构,其套设在入地桩的上端。本发明真正做到了预制装配式,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承载力强,整体性能好,且可以重复利用,绿色环保,具有相当高的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粘结预制装配式框架建筑基础节点及其连接方法,属于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结构产业化的发展,预制装配式建筑因其施工简便、施工周期短、环境污染小、节约劳动力等特点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并且也是建筑结构的发展趋势。装配式框架结构柱和螺纹桩节点设计合理与否,不仅影响结构的使用性能,还影响施工方便程度。根据以往施工的情况,桩基与梁板柱的连接主要是通过灌注桩或打入桩预留钢筋进行现场连接,再进行浇筑,这种连接的优点是整体性较好,但存在节点核心区钢筋排布密集、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施工相对繁琐等缺点,且不具备二次拆卸拼装功能。
因此,亟需设计研发一种既方便现场拼装施工,且整体性能较好,又可以二次拆卸拼装的新型装配式框架建筑基础节点形式及施工技术。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突出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粘结预制装配式框架建筑基础节点及其连接方法,该节点施工简便、工期短、绿色环保、整体性能好,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实用性强,而且拆卸后构件可重复循环利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粘结预制装配式框架建筑基础节点,包括:
预制承力柱,所述预制承力柱为实心柱状结构,所述预制承力柱上设置有若干贯穿其轴向的柱孔;
预制地梁,所述预制地梁上设置有贯穿其轴向的通孔,所述通孔被配置为容纳所述预制承力柱的下端插入其中;
入地桩和锚具,所述入地桩为中空柱状结构,所述锚具为实心柱状结构,所述锚具上设置有若干贯穿其轴向的锚具孔,所述锚具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入地桩的空腔中;
拉索,所述拉索穿设在所述预制承力柱的柱孔和所述锚具的锚具孔中;
所述入地桩通过所述锚具以及插入所述锚具中的所述拉索与所述预制承力柱以及所述预制地梁可拆卸连接。
所述的无粘结预制装配式框架建筑基础节点,优选地,还包括预制地梁托盘,所述预制地梁托盘为中空柱状结构,其套设在所述入地桩的上端,所述预制地梁托盘的上端与所述预制地梁的下端相抵靠,通过旋转所述预制地梁托盘来调节所述预制地梁的水平高度,以保证所述预制地梁高程一致。
所述的无粘结预制装配式框架建筑基础节点,优选地,所述预制承力柱的下端设置有榫头,所述榫头被配置为插入所述预制地梁上的所述通孔内。
所述的无粘结预制装配式框架建筑基础节点,优选地,所述预制地梁上的所述通孔包括上通孔和下通孔,所述上通孔和所述下通孔同轴设置且相互贯通,所述上通孔为上端开口大下端开口小的梯形通孔,以使得所述预制承力柱和所述预制地梁的接触面有坡度,便于压紧。
所述的无粘结预制装配式框架建筑基础节点,优选地,所述预制地梁托盘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入地桩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预制地梁托盘的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
所述的无粘结预制装配式框架建筑基础节点,优选地,所述锚具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入地桩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锚具的外螺纹相适配的内螺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391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