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管幕支护下的地下顶板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43062.5 | 申请日: | 2021-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012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30 |
发明(设计)人: | 周清才;吴浩;张旭军;王宁;黄国涛;郭红斌;张秀枝;马红录;赵广波;肖红龙;李长山;杨芬芬;杨学刚;许海强;刘宝;李蒙;王超;范中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七局集团西安铁路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10 | 分类号: | E21D11/10;E21D11/15;E21D11/38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房鑫 |
地址: | 450016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支护 地下 顶板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管幕支护下的地下顶板施工方法,采用在地下车站的地连墙、钢管柱及支撑均已施工完毕的基础上,横穿地连墙施工管幕结构;之后在管幕结构的下方,划分不同尺寸的横向导洞进行暗挖施工;其中,不同尺寸的横向导洞间隔设置,且对不同尺寸的横向导洞采用间隔分步开挖;最后,完成地下顶板及纵梁施工;本发明在管幕结构的支护下,对地铁车站进行横向导洞的间隔分步暗挖,随后完成地下顶板和纵梁的施工;通过管幕结构隔绝地下水,并承担上覆土体荷载,进行不同尺寸的横向导洞间隔分步暗挖,以减小施工中土体坍塌和地表沉陷的风险,极大的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管幕支护下的地下顶板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城市地铁车站的盖挖法施工中,受施工场地限制,跨车站施工需要在地下进行顶板的暗筑施工;由于顶板的上覆土方量较大,且暗挖施工常常会受到地下水的影响;采用传统矿山法暗挖会给施工带来极大的安全风险,可能引起土体坍塌和地表沉陷,并危害周边建构筑物的结构安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管幕支护下的地下顶板施工方法,以解决采用传统矿山法进行地下顶板暗挖施工时,易引起土体坍塌及地表沉陷,危害周边建构筑物的结构安全,安全风险较高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管幕支护下的地下顶板施工方法,在地下车站的地连墙、钢管柱及支撑均已施工完毕的基础上,横穿地连墙施工管幕结构;之后在管幕结构的下方,划分不同尺寸的横向导洞进行暗挖施工;其中,不同尺寸的横向导洞间隔设置,且对不同尺寸的横向导洞采用间隔分步开挖;最后,完成地下顶板及纵梁施工。
进一步的,所述的一种基于管幕支护下的地下顶板施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地铁车站的地连墙、钢管柱及支撑均已施工完毕的基础上,横穿地连墙施工若干管幕结构;若干管幕结构均水平设置,且沿地连墙的延伸方向排布;
步骤2、在地连墙上,定位出A型导洞两侧的预留柱,并对应管幕结构与地连墙的连接处进行扩凿,得到柱顶节点凹槽;
步骤3、将柱顶节点凹槽处,施工柱顶节点;
步骤4、在每个钢管柱处,定位A型导洞的位置,破除A型导洞对应的地连墙;开挖A型导洞,并完成A型导洞的初支封闭;
步骤5、定位B型导洞的位置,破除B型导洞对应的地连墙;开挖B型导洞,并完成B型导洞的初支封闭;其中,B型导洞与A型导洞间隔设置;
步骤6、在A型导洞中,施作临时钢支撑;之后完成纵梁和A型导洞范围内的顶板施工;
步骤7、凿除A型导洞两侧预留柱;完成B型导洞范围内的顶板施工;拆除临时钢支撑,地下顶板施工完成。
进一步的,步骤1中,相邻管幕结构之间的空隙采用微膨胀混凝土进行充填。
进一步的,步骤3中,施工柱顶节点时,采用在柱顶节点凹槽范围,将地连墙上下钢筋加筋焊接连接,并浇筑混凝土,填充密实,得到柱顶节点。
进一步的,步骤4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1、在每个钢管柱处,定位A型导洞的位置;
步骤42、破除A型导洞上半部分对应的地连墙,并开挖A型导洞的上半部分土体,并施作A型导洞的顶部初期支护和初支隔壁的上半部分;
步骤43、破除A型导洞下半部分对应的地连墙,并开挖A型导洞的下半部分土体,并施作A型导洞的底部初期支护和初支隔壁的下半部分。
进一步的,凿除A型导洞两侧的预留柱的同时,对A型导洞的初支隔壁进行拆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七局集团西安铁路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七局集团西安铁路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4306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