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铝合金高效压铸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53518.6 | 申请日: | 2021-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41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典 | 申请(专利权)人: | 漳州金诚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7/02 | 分类号: | B22D17/02;B22D17/22;B22D17/30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潭思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1 | 代理人: | 林丽英 |
地址: | 3639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铝合金 高效 压铸 系统 | ||
本发明提出一种铝合金高效压铸系统,包括铝液冷却成型的压铸成型机构;所述压铸成型机构包括对铝液进行成型的成型装置,向成型装置输送铝液的输送装置;所述成型装置包括容置铝液并成型的成型模具;所述成型模具包括第一成型部,以及与第一成型部相配合的第二成型部;所述第一成型部包括容置铝液的第一模座,和封闭第一模座的封闭装置。本发明通过铝液输送装置和成型装置的配合,使成型模具和铝液输送的通道始终保持无气体的状态,提高压铸件的强度,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铝合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铝合金高效压铸系统。
背景技术
铝合金压铸类产品主要用于电子、汽车、电机、家电和一些通讯行业等,一些高性能、高精度、高韧性的优质铝合金产品也被用于大型飞机、船舶等要求比较高的行业中。主要的用途还是在一些器械的零件上。
现有技术中的压铸工艺,压铸模具和输送铝液的输送通道中通常会有空气,在压铸完后,会使压铸件内存在空气,无法进行热处理或者焊接,因为压铸件内的气体会在热作用下膨胀,从而导致内部的微型缺陷和表面的剥离。
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铝合金高效压铸系统,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压铸模具和输送铝液的输送通道中通常会有空气,使压铸完的压铸件内存在空气,导致压铸件无法热处理或者焊接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一种铝合金高效压铸系统,包括铝液冷却成型的压铸成型机构;所述压铸成型机构包括对铝液进行成型的成型装置,和向成型装置输送铝液的输送装置;所述成型装置包括容置铝液并成型的成型模具;所述成型模具包括第一成型部,以及与第一成型部相配合的第二成型部;所述第一成型部包括容置铝液的第一模座,和封闭第一模座的封闭装置;所述第一模座的一侧面形成延伸部,所述第一模座和延伸部形成铝液成型的成型腔,所述成型腔具有铝液流入的第一输入口;所述封闭装置包括封闭部,和对封闭部进行弹性支撑的弹性支撑部件;所述封闭部的四边边沿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成型腔内;所述第二成型部包括第二模座,所述第二模座的一侧面上形成与延伸部相卡接的第一卡接槽,所述第一卡接槽上形成与封闭部相卡接的第二卡接槽;所述第二模座的一端形成有铝液输入的第一进液口,所述第二模座的另一端形成有铝液输入的第二进液口,所述第一进液口和所述第二进液口分别与第二卡接槽相连通,所述输送装置包括向第一进液口输入铝液的第一传输装置,和向第二进液口输入铝液的第二传输装置;所述第一传输装置包括传输铝液的第一上传输部和第一下传输部,所述第一上传输部包括第一流通部和第一加热元件,所述第一流通部具有铝液流入的第一流通孔,所述第一加热元件套设于第一流通部的外周面;所述第一下传输部包括第一下容置部和第一下输送部,所述第一下容置部具有容置铝液的第一下容置腔,所述第一下容置腔的上端形成有铝液流入的第三进液口,第一下容置部的一侧形成有铝液流入第二模座内的第一出液口,所述第一下容置腔的宽度尺寸向第一出液口的方向逐渐变窄,所述第一出液口的宽度尺寸等于第一进液口的宽度尺寸,所述第一出液口的高度尺寸等于第一进液口的高度尺寸,所述第一流通孔通过第三进液口和第一下容置腔相连通,所述第一下输送部包括第一下推液部,所述第一下推液部朝第二模座的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下容置腔内,所述第一下推液部与第一下容置部的内壁相贴合且第一下推液部的形状与第一下容置腔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二传输装置包括传输铝液的第二上传输部和第二下传输部,所述第二上传输部包括第二流通部和第二加热元件,所述第二流通部具有铝液流入的第二流通孔,所述第二加热元件套设于第二流通部的外周面;所述第二下传输部包括第二下容置部和第二下输送部,所述第二下容置部具有容置铝液的第二下容置腔,所述第二下容置腔的上端形成有铝液流入的第四进液口,第二下容置部的一侧形成有铝液流入第二模座内的第二出液口,所述第二下容置腔的宽度尺寸向第二出液口的方向逐渐变窄,所述第二出液口的宽度尺寸等于第二进液口的宽度尺寸,所述第二出液口的高度尺寸等于第二进液口的高度尺寸,所述第二流通孔通过第四进液口和第二下容置腔相连通,所述第二下输送部包括第二下推液部,所述第二下推液部朝第二模座的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下容置腔内,所述第二下推液部与第二下容置部的内壁相贴合且第二下推液部的形状与第二下容置腔的形状相匹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漳州金诚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漳州金诚精密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535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