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氧杂蒽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58916.7 | 申请日: | 2021-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54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王婷婷;何山;周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311/86 | 分类号: | C07D311/86;C07D307/94;C12P17/06;A61P35/02;C12N1/14;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宁波奥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26 | 代理人: | 何仲 |
地址: | 31521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杂蒽 酮类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氧杂蒽醌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特点是其结构式如下化合物1‑3所示,其制备方法步骤包括将保藏号为GDMCC No:61477的海绵共附生真菌通过微生物发酵培养获取氧杂蒽醌类化合物的发酵物,然后将发酵物用乙酸乙酯提取,得粗浸膏,将该粗浸膏经减压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中压柱层析和反相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1,2,3,优点是化合物1对CCRF‑CEM细胞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IC50值为0.46μM,显示它有可能成为治疗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药物先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酮类化合物,尤其是涉及一种氧杂蒽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海绵共附生微生物蕴含着许多结构新颖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包括大环内酯类、聚酮类、环肽类、生物碱类等,这些化合物往往具有强的抗菌、抗肿瘤等药理活性,近年来已成为海洋天然产物研究的热点之一。海绵来源的微生物主是真菌和细菌,尤以真菌中次级代谢产物种类繁多、活性独特而备受重视。据报道,海洋中光层(30 m〜150 m水下)在海洋中拥有超过80%的生物多样性。但是,到目前为止有关海绵共附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鲜有报导,本发明人研究获知从海洋中光层海绵共附生真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氧杂蒽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氧杂蒽醌类化合物1对CCRF-CEM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氧杂蒽醌类化合物,该化合物从海绵共附生真菌(
。
一种氧杂蒽醌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发酵培养
将保藏号为GDMCC No: 61477的海绵共附生真菌(
(2)浸膏提取
将发酵液用与发酵液等体积的乙酸乙酯重复萃取3次,合并三次萃取所得萃取液,旋转蒸发至干后,获得粗浸膏;将菌体沉淀用由甲醇和二氯甲烷等体积混合而成的混合液浸泡过液,然后抽滤,将滤过液减压浓缩得到浓缩液,将浓缩液用与浓缩液等体积的乙酸乙酯重复萃取3次,合并三次萃取所得萃取液,旋转蒸发至干后,获得粗浸膏,合并两次所得粗浸膏,得到总粗浸膏;
(3)化合物的分离制备
A.将总粗浸膏用体积比为1:1的二氯甲烷和甲醇混合溶剂溶解后,加200~300目硅胶拌样进行VLC减压柱层析,采用体积比为(1:0)~(0:1)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按序合并相似流分,得到6个组分(Fr.1~Fr.6);
B.将步骤(3)A收集的第2个组分进行LH-20凝胶柱层析,采用体积比为1:4的二氯甲烷-甲醇溶液为洗脱剂进行洗脱,按序合并相似流分,得到3个组分;将收集的第2个组分进行中压柱层析,采用甲醇和水为洗脱剂,甲醇从20-80%,洗脱时间150min,按序合并相似流分,得到4个组分;将收集的第3个组分采用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氧杂蒽醌类化合物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学,未经宁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589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