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力电池的内阻检测方法、装置、介质以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59586.3 | 申请日: | 2021-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40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2 |
发明(设计)人: | 刘荣福;柳志民;刘东秦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89 | 分类号: | G01R31/389;G01R31/396;G01R31/38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开阳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10 | 代理人: | 安伟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电池 内阻 检测 方法 装置 介质 以及 系统 | ||
本公开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的内阻检测方法、装置、介质以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动力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各单体电芯的充电参数;基于此,确定充电电流值以及对应的单体充电电压最大值和单体充电电压最小值;获取动力电池在静置状态下各单体电芯的静置参数;基于此,确定单体静置电压最大值和单体静置电压最小值;基于充电电流值、单体充电电压最大值、单体充电电压最小值、单体静置电压最大值和单体静置电压最小值,确定动力电池的内阻。如此,无需增加额外的外接设备,成本较低,稳定性较好,有利于提高内阻检测准确性;且基于上述各参数共同计算内阻,避免了利用单一电压计算内阻而出现的误差较大的问题,提高了内阻检测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池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的内阻检测方法、装置、介质以及系统。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汽车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由于能源短缺以及传统汽车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出现以电能为动力的电动汽车和混动汽车。
通常,车辆的电动动力来源于动力电池(可简称为“电池”)。动力电池由于其材料、制造工艺以及使用环境中温度、湿度、使用强度、习惯等电池的不一致性,从车辆开始使用,动力电池就会成为影响车辆续航里程,乃至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对电池内阻的检测为对动力电池的性能进行监控的常用方式之一。且随行车辆的使用,动力电池会逐渐老化,电池内阻随着变化,因此有必要在动力电池的全生命周期内,实现电池内阻的在线实时检测。
目前,在线检测内阻常用的方法可包括三种。第一种检测方法需要在动力电池上添加外接设备,通过外接设备实时测量内阻值,该方法不但增加了检测成本,而且由于外接设备的差异性以及外接设备与动力电池的连接稳定性等问题,导致检测准确性较差。第二种方法是利用算法计算内阻,该方法无需添加外接设备,成本低,且在算法合理时检测准确性较高。但是,目前常用的算法为递推最小二乘法和卡尔曼(Kalman)滤波算法,其均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计算量庞大,较难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BMS)中。第三种方法是基于电池参数,选取电流最大和电流最小时对应的电压值,通过压差与电流差计算内阻。但是,由于车辆在线行驶过程较长,电压变化并非仅由电池内阻变化导致,其他电池参数的变化也可能导致电压变化,如此导致该方法计算得到的电池内阻不能准确反映电池内阻的真实情况,即检测准确性较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的内阻检测方法、装置、介质以及系统。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的内阻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
获取动力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各单体电芯的充电参数;
基于所述充电参数,确定充电电流值以及对应的单体充电电压最大值和单体充电电压最小值;
获取动力电池在静置状态下各单体电芯的静置参数;
基于所述静置参数,确定单体静置电压最大值和单体静置电压最小值;
基于所述充电电流值、所述单体充电电压最大值、所述单体充电电压最小值、所述单体静置电压最大值和所述单体静置电压最小值,确定所述动力电池的内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所述动力电池的内阻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述动力电池处于充电状态的情况下的充电起始温度;
判断所述充电起始温度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阈值;
其中,在所述充电起始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温度阈值的情况下,执行所述确定所述动力电池的内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所述动力电池的内阻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述动力电池处于充电状态的情况下充电持续时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595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