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燃烧室燃烧效率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70642.3 | 申请日: | 2021-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45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殷爱军;曹政坤;丁磊;张扬军;钱煜平;陈光亮;侯跃艳;殷爱伟;李建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赛马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D14/02 | 分类号: | F23D14/02;F23D14/46;F23D14/60;F23D14/64;F23D14/78 |
代理公司: | 北京翔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16 | 代理人: | 蔡宜飞 |
地址: | 26106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燃烧室 燃烧 效率 方法 | ||
1.一种提高燃烧室燃烧效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在火焰筒外侧的超声波检测装置发出超声波,对火焰筒内壁的积碳厚度进行实时检测,并将实时积碳厚度检测数据传输至中控单元内;
根据所述实时积碳厚度检测数据调节设置在喷嘴上的调节阀和设置在与所述火焰筒连接的压气机上设置的第一进气阀;
当所述超声波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所述火焰筒内壁上的实时积碳厚度不在预设范围内时,则调节所述第一进气阀以控制进入火焰筒内的空气量和调节所述调节阀以控制进入火焰筒内的燃料喷出量,使得所述空气量和所述燃料喷出量达到最佳燃烧配比;
利用设置在火焰筒上的点火装置点燃燃料,以提高燃烧室的燃烧效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燃烧室燃烧效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控单元内设置有积碳厚度标准矩阵S(S1,S2,S3,S4),其中S1表示第一厚度,S2表示第二厚度,S3第三厚度,S4表示第四厚度,且S1S2S3S4,所述超声波检测装置根据筒壁内各处的实时厚度求和之后得到实时平均厚度Si,若实时平均厚度Si第一厚度S1,则判定所述实时平均厚度过高,需要对空气量和燃料喷出量进行控制,使得燃料的燃烧更为充分,此时同时调节第一进气阀和调节阀,降低空气量和燃料喷出量;
若第一厚度S1实时平均厚度Si第二厚度S2,则判定所述实时平均厚度高,需要对空气量和燃料喷出量进行控制,使得燃料的燃烧充分,此时同时调节第一进气阀和调节阀,提高空气量,保持燃料喷出量;
若第二厚度S2实时平均厚度Si第三厚度S3,则判定所述实时平均厚度中等,需要对空气量和燃料喷出量进行控制,使得燃料的燃烧更为充分,此时保持空气量,保持燃料喷出量;
若第三厚度S3实时平均厚度Si第四厚度S4,则判定所述实时平均厚度低,需要对空气量和燃料喷出量进行控制,使得燃料的燃烧更为充分,此时同时调节第一进气阀和调节阀,保持空气量和提高燃料喷出量;
若实时平均厚度Si第四厚度S4,则判定所述实时平均厚度过低,需要对空气量和燃料喷出量进行控制,使得燃料的燃烧更为充分,此时同时调节第一进气阀和调节阀,提高空气量和燃料喷出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高燃烧室燃烧效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火焰筒进行平面投影,形成投影平面,所述中控单元对所述投影平面的积碳厚度进行测定分析,所述中控单元内设置有平面积碳厚度标准矩阵H(H1,H2,H3),其中,H1表示主燃区对应的积碳厚度,H2表示掺混区对应的积碳厚度,H3表示筒尾的积碳厚度,主燃区位于火焰筒的筒首,掺混区位于火焰筒的中部,燃料和空气在主燃区燃烧后,掺混区用以将燃烧后的高温燃气与空气混合,经过火焰筒的筒尾排出;若所述中控单元分析对应区域的积碳厚度不符合所述平面积碳厚度标准矩阵H(H1,H2,H3)的参数要求,则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性能分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高燃烧室燃烧效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获取在t1时刻的积碳厚度矩阵HT(Ht11,Ht12,Ht13),其中Ht11表示在t1时刻的助燃区的实际积碳厚度,Ht12表示在t1时刻的掺混区的实际积碳厚度,Ht13表示在t1时刻的筒尾的实际积碳厚度;
检测获取在t2时刻的积碳厚度矩阵HT(Ht21,Ht22,Ht23),其中Ht21表示在t2时刻的助燃区的实际积碳厚度,Ht22表示在t2时刻的掺混区的实际积碳厚度,Ht23表示在t2时刻的筒尾的实际积碳厚度;
检测获取在t3时刻的积碳厚度矩阵HT(Ht31,Ht32,Ht33),其中Ht31表示在t3时刻的助燃区的实际积碳厚度,Ht32表示在t3时刻的掺混区的实际积碳厚度,Ht33表示在t3时刻的筒尾的实际积碳厚度;
分别将三个时刻的实际积碳厚度与平面积碳厚度标准矩阵H(H1,H2,H3)进行比较,若是主燃区的积碳厚度不满足标准,过厚,则表示点火时间过晚;若掺混区的积碳厚度不满足标准,过厚,则表示冷却空气较多,使得更多的燃油颗粒附着于掺混区,导致该区域积碳厚度过厚;若筒尾的积碳厚度不满足标准,过厚,则表示喷入的气体强度过大,还没有在主燃区内充分燃烧就被空气带走至火焰筒的筒尾,进而增加筒尾的积碳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赛马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赛马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7064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