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效防止草莓细菌性角斑病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72187.0 | 申请日: | 2021-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165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陶磅;段永华;左丽娟;万红;殷荐芳;李艳华;李娟;张钟;李卫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玉溪市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22/05 | 分类号: | A01G22/05;A01G13/00;A01G22/00;A01G7/06;A01G22/22 |
代理公司: | 成都市鼎宏恒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1248 | 代理人: | 谢敏 |
地址: | 650000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效 防止 草莓 细菌性 角斑病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效防止草莓细菌性角斑病的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草莓间作茴香混种/草莓间作茼蒿混种/草莓同时间作茴香和茼蒿混种等技术内容。本发明提供的草莓有效防治细菌性角斑病种植方法,可减少草莓上该病的发生,提高产量,减少农药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效防治草莓细菌性角斑病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草莓又叫洋莓、地莓、地果、风梨、红莓等;属蔷薇科,草莓属,浆果类果树;为多年生草本。草莓株高10~40cm,茎低于叶或近相等,密被开展黄色柔毛,叶三出,小叶具短柄,质地较厚,倒卵形或菱形,上面深绿色,几无毛,下面淡白绿色,疏生毛,沿脉较密,叶柄密被开展黄色柔毛;聚伞花序,花序下面具一短柄的小叶,花两性,萼片卵形,比副萼片稍长,花瓣白色,近圆形或倒卵椭圆形。聚合果外观呈心形,其色鲜艳粉红,果肉多汁,酸甜适口,芳香宜人,营养丰富,故有“水果皇后”之美誉,深受人们的喜爱。
细菌性角斑病是草莓生产上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其病原菌是黄单孢杆菌属细菌草莓黄单孢菌。该菌主要危害植物叶片、果柄、花萼、根茎等部位,发病初期在叶片下表面出现水浸状红褐色不规则形病斑,受细小叶脉所限呈角形叶斑,逐渐扩大后融合成一片,渐变淡红褐色而干枯,湿度大时叶背可见溢有菌脓,干燥条件下成一薄膜,病斑常在叶尖或叶缘处,因此叶片常干缩破碎,严重的生长点变黑枯死,严重影响草莓种植和生长。该病是随着草莓繁殖材料的引进、水流、虫伤、伤口或气孔侵入致病并传播蔓延,后进入维管束向上下扩展,病原菌可在种子、土壤及病残体上越冬。生产上,由于受气候条件、品种特性、栽培技术不规范、防治措施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草莓细菌性角斑病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尤其是每年的阴雨寡照,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更有利于该病菌的繁殖,从而严重危害植株的健康生长,导致产量、品质下降;目前,种植户在出现该病害后均大量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及生态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缺陷,提供了一种草莓有效防治细菌性角斑病种植方法,该方法可减少草莓上该病的发生,提高产量,减少农药用量。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有效防止草莓细菌性角斑病的方法,本发明所述的防止草莓细菌性角斑病的方法包括以下技术:草莓间作茴香混种。经试验发现,本发明技术方案揭示了草莓间作茴香的方式对防止草莓细菌性角斑病及虫害具有拮抗作用。
一种有效防止草莓细菌性角斑病的方法,本发明所述的防止草莓细菌性角斑病的方法包括以下技术:草莓间作茼蒿混种。经试验发现,本发明技术方案揭示了草莓间作茼蒿的方式对防止草莓细菌性角斑病及虫害具有拮抗作用。
一种有效防止草莓细菌性角斑病的方法,本发明所述的防止草莓细菌性角斑病的方法包括以下技术:草莓同时间作茴香和茼蒿混种。经试验发现,本发明技术方案揭示了草莓同时间作茴香和茼蒿的方式对防止草莓细菌性角斑病及虫害具有拮抗作用。
物种之间间作、套种等手段是传统的现有技术,据已公开的技术文件所示,在木本果园(苹果、梨、柑橘、桃)中间作草莓可以减轻高温季节酷热对草莓幼苗生长的抑制;但桃园内则不宜间作草莓,原因在于草莓黑霉病会危害桃树,桃蚜也会传播草莓病害,这种组合则为负向组合。草莓与葡萄园亦不适合间作,原因在于棚架葡萄园由于遮光严重则会使得草莓生长受损,但凡事不绝对,在1~4年生的幼龄葡萄园间作草莓则会因两者生育期错开,有利于二者生长。更有草莓--西瓜--晚稻的间套作、草莓--棉花套作、草莓--玉米、草莓--大豆、草莓--菠菜、草莓--大蒜、草莓--甘蓝等种植方式。但上述种植方式对于草莓细菌性角斑病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发明技术方案揭示选用茴香或/和茼蒿与草莓间作,可以对防止草莓细菌性角斑病和虫害起到积极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玉溪市农业科学院,未经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玉溪市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721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