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预测低果糖桃的SNP分子标记及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78213.0 | 申请日: | 2021-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515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6 |
发明(设计)人: | 徐摇光;谢华;于洋;官健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北京商专永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00 | 代理人: | 欧阳石文 |
地址: | 100097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预测 果糖 snp 分子 标记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SNP分子标记预测桃果糖含量水平的方法,所述标记位点桃1号染色体11,910,990bp位点的碱基。当其为GG基因型时,则待检桃品种所结果实为100%低果糖;该位点为CG时,则待检桃品种所结果实约90.9%可能性为低果糖;该位点为CC时,则待检桃品种所结果实约9.8%可能性为低果糖。本发明的方法可用于桃果糖的早期预测,杂交亲本的选择和品种资源的鉴定,可用于有目的的桃品种的选育,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和植物分子育种领域,具体涉及与用于预测低果糖桃的SNP分子标记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桃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广泛生长于亚热带地区,是重要的经济果树之一。我国是世界第一大产桃国,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STAT)最新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桃总产量为1584.2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1.55%。含糖量是影响果实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次,糖组分比例不同也影响着果实的甜味口感。果糖的甜度是蔗糖的1.7倍,是所有天然糖中甜度最高的糖之一(Kroger,M.,Meister,K.,Kava,R.Low-calorie sweeteners and othersugar substitutes:a review of the safety issues.Comp.Rev.Food Sci.F.5,35–47(2006))。相比于其他糖类物质,果糖的特点是口感响应快,消失得也快,不会掩盖其他风味,能够与多种风味物质共存(罗雅君,李珂,赵琳李宗军(2013),果糖的利用现状及其与现代流行病的关系研究进展,农产品加工,No.20,pp.60-63),因此提高果糖含量也是提升果实口感品质最为有效的一种手段。桃果实中的主要糖组分是蔗糖,其次是葡萄糖和果糖(Cirilli,M.,Bassi,D.,Ciacciulli,A.Sugars in peach fruit:a breedingperspective.Hort.Res.3,1–12(2016))。然而,在比较地方品种与现代栽培种群体时发现,在主要糖组分中,仅果糖在两个群体中具有显著差异,说明在桃改良过程中,果实甜味口感品质的提升主要是通过提高果糖含量来实现的。
果实糖含量性状大多为数量性状,受多基因调控,桃果糖性状同样如此,根据已有的文献报道,在1、3、4、5、6、7、8号连锁群上均发现了果糖连锁QTL(Quilot,B.et al.QTLanalysis of quality traits in an advanced backcross between Prunus persicacultivars and the wild relative species P.davidiana.Theor.Appl.Genet.109,884–897(2004);陈昌文,张佳卉,曹珂,朱更瑞,方伟超,王新卫王力荣(2015)),桃地方品种果实糖酸主要组分的遗传关联分析,果树学报,No.06,pp.1036-1046;李雄伟,贾惠娟高中山(2013),桃基因组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遗传,Vol.35No.10,pp.1167-1178.)。但是,由于所选用的研究群体不同,并且该性状与果树生长环境关系密切,受光照、雨水、种植技术等因素影响较大,因此这些位点大多缺乏可重复性,并且标记效应不高,很难在育种中得到实际应用。到目前为止,仍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能在幼苗阶段对桃果实甜味口感进行准确预测,而甜味品质又是果实最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因此开发能准确预测这些复杂性状的分子标记,将有助于实现高效分子辅助育种的现实目标,符合当下经济作物优质发展与产业提质增效的科技发展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预测低果糖桃以用于桃的育种,因而提供一个与桃果糖含量相关的SNP分子标记及其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未经北京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782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