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590MPa级增强成型性热镀锌双相钢的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83353.7 | 申请日: | 2021-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18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田祥省;胡华东;徐国军;刘培星;侯晓英;任东;曹光明;雷凯;张康;查凯;董立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04;C22C38/06;C22C38/14;B22D11/111;C21D8/02;C21D1/26;C23C2/06;C23C2/40;C23F17/0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74 | 代理人: | 杜忠福 |
地址: | 2768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590 mpa 增强 成型 镀锌 双相钢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590MPa级增强成型性热镀锌双相钢的生产方法,采用C‑Si‑Mn‑Al‑Ti为基础合金体系,以较低的合金成本在传统双相钢铁素体加马氏体微观组织基础上,引入一定量稳定的残余奥氏体,通过变形过程中残余奥氏体产生的TRIP效应,以及对精轧、连退、镀锌工艺的优化,产品力学性能达到:屈服强度380‑390MPa,抗拉强度625‑640MPa,延伸率27‑29%,n值0.16‑0.18;镀锌表面色泽均匀无缺陷,抑制层连续致密,锌层附着力球冲达到1级,镀层与钢基弯曲实验合格,满足复杂零件成形需求及表面质量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轧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590MPa级增强成型性热镀锌双相钢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汽车轻量化节能减排,提高汽车安全性,先进高强钢在白车身中的应用与日俱增,其中双相钢由于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已经成为先进高强钢中应用量最大的钢种。然而,钢板强度提高,通常导致成形性下降,难以满足汽车设计复杂冲压结构件,且传统的DP钢在诸多高拉延性的零件上成形困难,难以满足汽车设计复杂冲压结构件,而采用TRIP钢则导致合金含量较高,焊接问题严重,延伸率富余造成浪费。因此开发具有TRIP效应的DP钢,获得高延展性DP钢具有较好的经济适用性。
目前,现有技术在传统双相钢DP590的基础上通过添加不同合金元素提高拉延性能,进行生产方法、加工方法或制造方法的阐明,例如公开号CN111172466A的专利;或者通过调控复杂的工艺参数优化双相钢DP590的组织,复杂的工艺参数设定仅限于实验室中试制,不适合工厂中的批量生产,例如公开号CN111549273A的专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590MPa级增强成型性热镀锌双相钢的生产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590MPa级增强成型性热镀锌双相钢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对钢水进行冶炼,并采用高铝钢保护渣及连铸方式铸成连铸坯;连铸全程吹氩保护,避免钢水氧化;采用中碳覆盖剂避免钢水裸露,二冷水按照模型配水模式,选用高铝钢保护渣;连铸过程使用保护渣;
2)对连铸坯热轧,获得热轧板;热轧的加热温度为1220-1260℃,均热时间为50-110min,粗轧出口温度为1050-1080℃,终轧温度为860-900℃,卷取温度为550±20℃,卷取方式为U型卷取,热轧板的冷却方式为下线缓冷72h;
3)对热轧板酸轧,获得冷硬钢带;
4)对冷硬钢带退火,获得增强成型性双相钢;退火加热温度与均热温度均为770-790℃,炉区露点控制-45--30℃,缓冷出口温度为690-710℃,快冷段出口温度为450-470℃;
5)对增强成型性双相钢热镀锌,获得增强成型性热镀锌双相钢,之后光整、成品检验、包装、出厂。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的保护渣成分按质量百分比含量的氧化物组分组成:CaO:30-50%,SiO2:10-20%,Al2O3:20-30%,MgO:3-10%,B2O3:4-10%,(Na2O+Li2O):8-15%。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的酸轧的变形量为60-80%,酸轧原料入口厚度为2.5-5.5mm,酸轧出口最终产品厚度为0.5-2.5mm。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5)中,热镀锌温度为455-460℃,锌液中Al含量控制在0.20-0.25%,Fe含量≤0.01%:热镀锌后经风冷至≤170℃,光整延伸率为0.3-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未经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8335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