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L形线圈绕组及感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85247.2 | 申请日: | 2021-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779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发明(设计)人: | 王强;何浩;肖红;马志民;蒋晓奇;廖芸;李伟红;胡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中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5/00 | 分类号: | H01F5/00;H01F27/10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马强;刘冬 |
地址: | 414022 湖南省岳***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圈 绕组 感应器 | ||
1.一种感应器,所述感应器具有非磁性外壳(4911),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磁性外壳(4911)具有N个转折部,定义形成转折部开口的非磁性外壳(4911)的两个壁面分别为该转折部的第一壁面(4911A)、第二壁面(4911B),所述非磁性外壳(4911)内腔对应每个转折部的位置均设置有L形线圈绕组(4912);
所述L形线圈绕组(4912)包括R层第一线圈子结构(4912A)、R层第二线圈子结构(4912B),第r层第一线圈子结构(4912A)、第r层第二线圈子结构(4912B)分别为由对折线隔开的对折后的第r个多匝螺旋线圈的两部分,对折后的第r个多匝螺旋线圈的整体形状为L形;
L形的第r+1个多匝螺旋线圈设置在L形的第r个多匝螺旋线圈的远离开口一侧,各个多匝螺旋线圈依次叠放形成所述L形线圈绕组(4912),相邻两个多匝螺旋线圈串联连接,各个多匝螺旋线圈的绕设方向相同,r=1, 2,……,R-1;
所述L形线圈绕组(4912)中,各层第一线圈子结构(4912A)的线圈平面相互平行且平行于该L形线圈绕组(4912)的第一平面,各层第二线圈子结构(4912B)的线圈平面相互平行且平行于该L形线圈绕组(4912)的第二平面;
存在L形线圈绕组(4912)的第三平面,使得该L形线圈绕组(4912)的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均垂直于该L形线圈绕组(4912)的第三平面;
L形线圈绕组(4912)的第一平面、第二平面的夹角范围为[45°,135°];
定义第一方向为垂直于第三平面的方向;R层第一线圈子结构(4912A)、R层第二线圈子结构(4912B)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不小于50cm;
所述L形线圈绕组(4912)沿对应转折部的转折方向设置,所述L形线圈绕组(4912)开口的朝向与对应转折部开口的朝向相同,所述L形线圈绕组(4912)的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分别平行于对应转折部的第一壁面(4911A)、第二壁面(4911B);
所述非磁性外壳(4911)内腔中还容纳有铁芯(4914);所述铁芯(4914)与非磁性外壳(4911)的壁面围成与该非磁性外壳(4911)的转折部数量相同的L形腔体,所述L形腔体与对应转折部的夹角相同;所述L形腔体靠近对应转折部开口设置且容纳有对应L形线圈绕组(49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第二平面的夹角为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磁性外壳(4911)为具有1个转折部的L形结构,或为具有2个转折部的U形结构,或为具有4个转折部的回字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芯(4914)与每个转折部的第一壁面(4911A)、第二壁面(4911B)围成与该转折部对应的L形腔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线圈绕组(4912)与对应转折部的第一壁面(4911A)、第二壁面(4911B)之间均设置有非磁性隔热板(49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磁性外壳(4911)内还设置有散热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磁性外壳(4911)内壁面上设置有冷却管道(4913),所述冷却管道(4913)包括沿与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向设置的Q个延伸部(121)和Q-1个用于将相邻的延伸部(121)连通的连接部(122),Q≥3,所述线圈为通有冷却液体的铜管,所述冷却管道(4913)、铜管构成所述散热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中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南中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8524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下路径规划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说话人辨认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