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装置以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95792.X | 申请日: | 2021-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512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古川贵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拉碧斯半导体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L23/522 | 分类号: | H01L23/52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舒艳君;金雪梅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装置 以及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半导体装置以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防止布线的宽度减少等不良情况的产生。半导体装置具备:半导体基板;种子层,形成在上述半导体基板上;以及布线,形成在上述种子层上,该布线包含拉开间隔排列的并列部分,并且在该并列部分形成沿上述并列的排列方向贯通的贯通路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装置以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半导体装置的高集成化、高功能化、微小化,采用将布线埋入槽中且布线材料例如使用铜的布线结构。
为了制作该结构,在半导体基板上堆积种子层之后,使用光刻以及干式蚀刻工序等形成槽,并通过例如电镀法等堆积铜,能够形成在先前设置的槽中埋入铜而成的布线(参照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
在上述专利文献1和上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发明,该发明涉及使用布线图案来形成电感器区域的半导体装置。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发明中公开了通过镶嵌法形成螺旋状的电感器区域。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发明中公开了通过对利用电镀法形成的Cu膜进行湿式蚀刻来形成电感器区域的方法,其中,上述电感器区域是具有部分切口的圆状的区域。
在这里,使用图11~图18对通过上述专利文献2那样的电镀法形成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的螺旋状的电感器区域的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在半导体基板501上形成Ti种子层502,在该Ti种子层502上形成Cu种子层503。
这些种子层除作为电镀的阴极的作用外,还具有如使与半导体基板501的粘合强度稳定化的粘着剂那样的功能。通过具有种子层,电镀获得可靠性高且稳定的粘合特性。
接下来,如图12所示,在Cu种子层503上涂敷规定厚度的抗蚀剂。
然后,利用光刻法,使用掩模部件,使抗蚀剂曝光,并去除曝光后的抗蚀剂,从而形成图13所示的具有开口槽505的抗蚀剂图案。
如图14所示,通过电镀法在开口槽505的内部形成布线506,该布线506包括Cu镀层。然后,在形成有布线506的状态下,利用有机溶剂等去除抗蚀剂504,从而形成如图15所示的包括布线506的电感器区域。
接下来,如图16所示,通过湿式蚀刻,去除Cu种子层503。但是,布线506间的间隔宽度W较窄,溶解生成物507不从布线506间向外流动,而滞留在布线506之间的内部。因此,湿式蚀刻的蚀刻率降低,在布线506之间的下部产生Cu残留508。
在该状态下,如图17所示,即使通过湿式蚀刻,去除Ti种子层502,残留于布线506之间的下部的Cu残留508也成为掩模,其下方的Ti种子层502不会被蚀刻而残留。
图18表示该电感器区域的俯视图,图11~图17所示的部位为沿着图18的AA线的剖视图。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3380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2906号公报
观察图18的电感器区域的布线506的配置也可知,布线506间的间隔较窄,布线506间的空间受到限制,溶解生成物507容易滞留在这样的布线506之间的狭窄的空间内,变成容易产生Cu残留508的状态。
若延长Cu蚀刻的时间直到去除该Cu残留508,则布线506的Cu也被蚀刻,产生布线506的宽度变细这样的不良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防止布线的宽度减少等不良情况的产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拉碧斯半导体株式会社,未经拉碧斯半导体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9579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