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蓝湿皮屑脱铬发酵制备短肽-促生菌复合肥方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01702.3 | 申请日: | 2021-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10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刘彦;王海燕;刘晨;王文靖;张晓伟;卢欣雨;赵胜宗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C05G3/40;C05G5/20;C05F17/20;C05F17/40;A01C1/00;A01G31/00;A01G22/20;C12N1/20;C12R1/01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皮屑 发酵 制备 促生菌 复合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蓝湿皮屑脱铬发酵制备的短肽‑促生菌复合肥及其在农作物如小麦、苜蓿、青稞种植中的用途。本发明的蓝湿皮屑经过脱铬处理,作为微生物发酵的原材料,利用短小芽孢杆菌对脱铬蓝湿皮屑菌进行发酵处理,得到富含游离氨基酸、多肽的脱铬蓝湿皮屑发酵液,即为所述的蓝湿皮屑脱铬发酵制备短肽‑促生菌复合肥,并在小麦、苜蓿和青稞等农作物中应用。其中短小芽孢杆菌BA06,保藏号CGMCC NO.0518。本发明将常规的氨基酸有机肥与促生菌菌肥有机整合,对作物发挥营养、促生、抗病等多种功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蓝湿皮屑脱铬发酵制备短肽-促生菌复合肥方法,一种短肽短肽-促生菌复合肥及其应用,属于有机液体肥料生产工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制革工业每年产生数以万吨计的固体含铬废弃物,其中蓝湿皮屑占了大约60%。蓝湿皮屑(约含有2~4%的铬元素和90%的蛋白质)丰富的蛋白质资源使其具有较高的回收利用价值,但由于其难以降解,传统的处理方式(填埋或焚烧)不仅会造成三价铬和蛋白质资源的浪费同时还会产生三价铬的污染。
化学法(酸法、碱法)和生物法(酶法和微生物法)是制革废弃物降解的主要方式。化学法主要利用较强的酸性试剂或碱性试剂在剧烈的条件下将制革废弃物水解,该种方法不仅耗能大、腐蚀设备,而且对环境具有一定程度的污染。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采用生物技术来处理废弃物受到广泛地关注。酶法和微生物法处理制革废弃物的原理相同,皆是利用酶对底物的水解作用,然而微生物法处理不需单独加酶,而是依靠微生物自身代谢产生的酶将底物水解。与酶法相比,微生物发酵法才是农业制备有机肥料的主要方式。皮蛋白经酶法降解后,其产物成分单一,主要为多肽,而经微生物发酵尤其是经过植物益生菌发酵,其产物不仅含有大量的游离氨基酸、多肽等植物营养物质,而且含有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植物内源酶、抗菌活性物质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细胞分裂素、吲哚乙酸等)等有利于植物生长的生物活性物质。
蓝湿皮屑是高铬含量的含胶原蛋白废料,目前对于蓝湿皮屑在农业中的资源化利用方面,主要是将废革屑脱铬再经酸碱水解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制备氨基酸有机肥。在微生物发酵进行降解方面,虽然国内外已有采用放线菌、青霉、铜绿假单胞菌、皱绒青霉菌等降解铬革屑的报道,但均未达到很好的降解效果。不仅降解效率不高,而且需要筛选特殊的高耐铬菌株,此外降解液中会含有高浓度的铬,无法达到农业应用的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蓝湿皮屑脱铬发酵制备短肽-促生菌复合肥方法,一种短肽短肽-促生菌复合肥及其在农作物如小麦、苜蓿、青稞种植中的用途。本发明的蓝湿皮屑经过脱铬处理,作为微生物发酵的原材料,利用农业益生菌对脱铬蓝湿皮屑菌进行发酵处理,得到富含游离氨基酸、多肽的脱铬蓝湿皮屑发酵液发酵液,脱铬蓝湿皮屑发酵液促生菌肥,并在小麦、苜蓿和青稞等农作物中应用。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蓝湿皮屑脱铬发酵制备短肽-促生菌复合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蓝湿皮屑脱铬
具体的,本申请采用先碱后酸结合法对蓝湿皮屑脱铬,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进行碱处理,此步骤中,将蓝湿皮屑浸泡于碱液中,并机械搅拌,使碱逐渐渗透入蓝湿皮屑进行脱铬反应。
其中,所述碱液为将6-8g氧化钙加入水中得到;碱用量为蓝皮屑质量8-10%;碱处理时间为8-12h;碱处理温度为常温。
然后进行抽滤,得到碱脱铬处理后的蓝湿皮屑。
再进行酸处理,此步骤中,将经抽滤脱水的的碱脱铬蓝湿皮屑,置于酸溶液中浸泡。
其中,所述酸溶液为盐酸水溶液;以碱脱铬处理后的蓝湿皮屑重量计,酸溶液用量的液比为1:20;酸溶液浓度为0.6-0.9mol/L;酸处理时间为30-35min。
最后抽滤得到脱铬蓝湿皮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17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子束制备高硅铝硅合金涂层的工艺方法
- 下一篇:半导体封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