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ICG-MSNs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05580.5 | 申请日: | 2021-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442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王承潇;杨波;孙丽晶;赵志远;崔秀明;杨野;曲媛;刘源;熊吟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47/69 | 分类号: | A61K47/69;A61K47/54;A61K41/00;A61K45/06;A61P35/00;B82Y5/00;B82Y30/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昆明人从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3204 | 代理人: | 李晓亚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icg msns 纳米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ICG‑MSNs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ICG‑COOH和NH2‑MSNs通过共价键接合得到,ICG提供对肝癌病变部位的特异性靶向作用和滞留效应,同时可发挥光热疗法作用,二氧化硅介孔纳米球缓控释放药物,实现光疗化疗一体化,通过包载不同药物制备载药复合物,同时给予两种复合物联合治疗,实现了诊疗、化疗光热疗一体的治疗手段,增强治疗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光热疗-化疗一体化的肝靶向纳米药物缓控释ICG-MSNs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其靶向肝癌治疗药物上的应用,属靶向纳米载药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肝癌在全球范围发病率居所有肿瘤第6位,致死率居第4位,在我国流行情况更加严重,发病率居第4位,致死率居第2位,肝癌常存在靶向药物抵抗,导致疗效不理想,迫切需要研发一种新的治疗肝癌的药物,进而提高肝癌病人生存率。
纳米材料在药物释放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将药物封装在纳米载体中,通过修饰赋予载体靶向性和刺激响应性,从而可以实现药物在肿瘤组织内定向释放。无机材料二氧化硅介孔它在结构和性能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具有可调的粒径,通过调控可以使介孔二氧化硅的粒径控制在50~300nm之间适合于活细胞的内吞、易功能化的表面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毒性等特点。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是经美国FDA批准可以用于临床近红外光造影剂,也属于一种良好的光敏剂,在近红外光照射下,可以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热能或产生单线态氧发挥肿瘤杀伤作用,也被称为光热疗法(PTT)。
当肝脏发生癌变致使肝脏细胞及毛细胆管受损,受损肝组织内肝细胞及毛细胆管细胞的分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使ICG滞留在病变组织内,从而在肝癌组织中积累,可在肝癌滞留1-2周,荧光也因此延迟消失,从而特异性标记出肝癌病变组织,导致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形成强烈荧光对比,实时显示出肝脏病灶的位置和大小,因此在肝脏肿瘤外科中体现出了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利用吲哚菁绿(ICG)对肝癌特异性标记的特性,将其作为肝癌治疗的靶向引导物质,介孔二氧化硅(MSNs)为载体,利用二氧化硅的吸附作用包合难溶性的抗癌药物,两者通过共价键连接起来(ICG-MSNs),构建ICG-MSNs纳米粒子递送系统,作为肝癌靶向载药体系,可以通过包载不同药物成为载药复合物,同时给予多种药物联合治疗,从而增强治疗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ICG-MSNs纳米粒子,是ICG-COOH和NH2-MSNs通过共价键接合得到,ICG为靶向肝病变部位以及作为光热疗法药物,二氧化硅介孔纳米球起到缓控释放药物,从而达到特异性识别肝癌部位,并且滞留在肝部,可实现光疗化疗一体化的纳米粒子释放系统。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ICG-MSNs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在乙腈(40mL)中加入1,1,2-三甲基苯并吲哚(1.0g,4.8mmol)和乙基碘(1.1g,7.2mmol),85℃加热回流24h,真空浓缩至溶液全部挥发得残留物,向残留物中加入乙醚(80mL),用乙醚反复洗涤所得固体,即化合物1;
(2)向溶有1,1,2-三甲基苯并吲哚(5.7g,27.2mmol)的乙腈(MeCN)(240mL)中,加入6-碘己酸(8.6g,35.4mmol),然后将混合物在105℃下加热回流4天,真空浓缩反应混合物,向残留物中加入乙醚(500mL),所得固体用乙醚反复洗涤,得到化合物2;
(3)将化合物1(8.0g,22.0mmol)和戊二烯醛缩二苯胺盐酸盐(6.3g,22.0mmol)加入到乙酸酐(160mL)中,悬浮液在100℃加热1h,冷却后,将反应混合物倒入水中(900mL),用水反复洗涤所得固体,得到暗红色固体即化合物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558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飞行汽车的起降道路设计方法
- 下一篇:一种微创头皮牵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