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线缆组件、具有该线缆组件的电子装置及其组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07411.5 | 申请日: | 2021-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72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陈实;刁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3/22 | 分类号: | H02G3/22;H02G3/02;H01R13/58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5 | 代理人: | 李有财 |
地址: | 21532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缆 组件 具有 电子 装置 及其 组装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一种线缆组件、具有该线缆组件的电子装置及其组装方法。线缆组件包括:线缆和应力释放装置,其中,线缆包括第一线段及第二线段;应力释放装置包括:第一应力释放件、铆环和第二应力释放件,第一应力释放件套设于第二线段上,第一应力释放件的一端设有铆接位置;铆环包括铆合部,铆合部铆压套设在第一应力释放件的铆接位置,以将线缆和第一应力释放件机械夹紧;第二应力释放件叠套在铆合部和第一应力释放件的外侧,并和铆合部过盈配合。因此,应力释放装置可单独成型,使得线缆组件应用于电子装置时,方便从电子装置的外部向电子装置的内部穿入,同时满足电子装置的轻薄短小及美观需求。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连接线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缆组件、具有该线缆组件的电子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电子装置通常在线缆和电子装置连接处设置应力释放装置(strain relief),以确保线缆在受到外力的状态下,不会导致内部的芯线断裂,进而影响电子装置的运作。
所述应力释放装置的材质通常为金属、橡胶、聚氯乙烯(PVC)或热塑性聚氨酯(TPU),由于不同材质硬度不同,可根据实际需求应用于不同功能的线缆。目前,应力释放装置的组装方式可分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为应力释放装置套在线缆上且从电子装置的内部穿出;第二种方式为应力释放装置套在线缆上且从电子装置的组合壳体所形成的开口卡入;第三种方式为直接在线缆和电子装置连接处注塑成型应力释放装置。
然而,基于电子装置的轻薄短小需求,使得电子装置的内部空间无法让所述应力释放装置从电子装置的内部穿出或是直接注塑成型;基于美观的需求,使得所述应力释放装置不能从电子装置的组合壳体所形成的开口卡入。因此,目前的应力释放装置的设计及其组装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目前市场发展的走向。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线缆组件、具有该线缆组件的电子装置及其组装方法,能同时因应电子装置的轻薄短小及美观需求,满足目前市场发展的走向。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线缆组件,其包括:线缆和应力释放装置。其中,线缆包括第一线段及第二线段;应力释放装置包括:第一应力释放件、铆环和第二应力释放件,第一应力释放件套设于第二线段上,第一应力释放件的一端设有铆接位置;铆环包括铆合部,铆合部铆压套设在第一应力释放件的铆接位置,以将第一应力释放件和线缆机械夹紧;第二应力释放件叠套在铆合部和第一应力释放件的外侧,并和铆合部过盈配合。
在一实施例中,铆合部的内径和第一应力释放件的外径配合,铆环通过铆压向第一应力释放件压紧,构成铆合部和第一应力释放件的过盈配合。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应力释放件和第二线段过盈配合,以将第一应力释放件固定至线缆。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应力释放件的内表面和第一应力释放件的部分外表面相贴合。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应力释放件的轴向尺寸小于第一应力释放件的轴向尺寸。
在一实施例中,铆环为金属铆环。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装置壳体、固定架和本申请的线缆组件。其中,装置壳体包括收容空间、基座部和线孔,基座部位于收容空间内且靠近线孔,线孔让收容空间和装置壳体的外部连通;固定架设有通孔且结合基座部,线孔对应所述通孔;铆环还包括接合部,接合部的内径大于铆合部的内径,线缆组件通过线缆从装置壳体的外部穿设过线孔和通孔后,接合部结合固定架,部分线缆组件容置于收容空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应力释放件的外表面设有卡钩部,线缆组件通过线缆从装置壳体的外部穿设过线孔后,卡钩部扣住装置壳体的壁面。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应力释放件和线孔呈紧配合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电子装置还包括密封胶,密封胶填满收容空间,以固定线缆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74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声学智能轴承及其监测诊断方法
- 下一篇:一种准直镜全自动上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