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自由弯曲式主动降噪靠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10581.9 | 申请日: | 2021-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106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刘玉梅;王梦雨;熊明烨;郝子绪;胡婷;盛佳香;王红人;刘鹏程;周彦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玉梅 |
主分类号: | B61D33/00 | 分类号: | B61D33/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恒誉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2212 | 代理人: | 李荣武 |
地址: | 13002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由 弯曲 主动 靠枕 | ||
本发明属于客车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可自由弯曲式主动降噪靠枕、一种带有可自由弯曲式主动降噪靠枕的客车座椅以及一种采用这样方式进行主动降噪的轨道车辆驾驶舱。所述客车座椅和轨道车辆驾驶舱包括座椅、可自由弯曲靠枕和主动降噪系统;所述可自由弯曲靠枕采用铝合金作为头枕支撑架,使靠枕在具有一定支撑强度的同时具有自由弯曲性,并使用记忆棉进行填充和包裹,保证驾驶员及乘客的乘坐舒适性。所述主动降噪系统包括参考传感器、比较传感器、声波发生器和信号控制器,信号控制器接收传感器传入的环境噪声信号和反馈修正信号,并控制声波发生器发出频率与幅值相同,但是相位相反的噪声声波,从而抑制传入乘坐人员耳中的噪声。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轨道车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可自由弯曲式主动降噪靠枕、一种带有可自由弯曲式主动降噪靠枕的客车座椅以及一种采用这样方式主动降噪的轨道车辆驾驶舱。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日常出行乘坐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乘坐客车等交通工具时,往往会因为各种噪声引起耳鸣、心烦等状况,影响了乘客的乘坐舒适性,造成身体疲劳。此外,地铁等轨道车辆速度快,噪声大,给驾驶员和乘客的乘坐舒适性带来严重影响,尤其是驾驶员,当其长期工作在高噪声的环境下,听力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更为严重者将影响心脑、神经等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影响行车安全。
目前,在解决客车以及地铁等轨道车辆驾驶舱噪声的问题上,还没有比较完善的方式,基于以上现状,如何针对客车及地铁等轨道车辆驾驶舱进行有效降噪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客车及轨道车辆驾驶舱的降噪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轨道车辆驾驶舱的可自由弯曲式主动降噪靠枕、一种带有可自由弯曲式主动降噪靠枕的客车座椅以及一种采用这样方式主动降噪的轨道车辆驾驶舱。所述客车座椅和轨道车辆驾驶舱包括可自由弯曲靠枕(1)、座椅(2)和主动降噪系统(3),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降噪系统包括参考传感器、比较传感器(3-1)、声波发生器(3-2)、和信号控制器(3-3)。
所述参考传感器用于采集乘坐环境的混合噪声,并将其传给信号控制器(3-3);所述比较传感器(3-1)用于监控主动降噪系统的运行情况,将其传给信号控制器(3-3)进行反馈修正;所述信号控制器(3-3)用于接收所述噪音信号和所述反馈修正信号,并实时更新输出的相位声波输出信号;所述声波发生器(3-2)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信号控制器(3-3)实时更新输出的声波信号并发出频率与幅值相同,但是相位相反的噪声声波,从而抑制传入乘坐人员耳中的噪声。
在上述用于客车座椅和轨道车辆驾驶舱的可自由弯曲式主动降噪靠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主动降噪系统(3)包括4个参考传感器、2个比较传感器(3-1)和2个声波发生器(3-2),所述参考传感器分别设置于客车顶部/驾驶舱顶部、客车地板/驾驶舱地板以及左右车窗附近;所述比较传感器(3-1)与所述声波发生器(3-2)均设置于可自由弯曲靠枕(1)两侧的凹槽内,信号控制器(3-3)设置于座椅(2)下方。特别地,在比较传感器(3-1)和声波发生器(3-2)外侧安装防护罩,防止参考传感器、比较传感器(3-1)和声波发生器(3-2)被破坏。
在上述用于客车座椅和轨道车辆驾驶舱的可自由弯曲式主动降噪靠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可自由弯曲靠枕(1)的背部设置挂钩结构,与所述的座椅(2)内侧的凹槽相适应,可实现所述可自由弯曲靠枕(1)的自由取放与固定。此外,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选择螺栓连接等方式将所述的可自由弯曲式主动降噪靠枕固定于座椅(2)靠背内侧。
在上述用于客车座椅和轨道车辆驾驶舱的可自由弯曲式主动降噪靠枕的优选方案中,所述座椅(2)靠背的内侧可根据实际选择的靠枕厚度做不同的设计,若靠枕较厚,可将所述座椅(2)靠背内作阶梯状布置,与可自由弯曲靠枕(1)配合,提高驾驶员和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玉梅,未经刘玉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1058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适用于污水管网检查井的中端污水处理方法
- 下一篇:气雾栽培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