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公路和铁路涵洞快速挡水引流启闭组合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11114.8 | 申请日: | 2021-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523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郭伟;高鑫;任宇晓;庄道坤;郭文芳;王吉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F5/00 | 分类号: | E01F5/00;E03F5/00;E03F5/10;E02D17/02;E02D5/7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李素兰 |
地址: | 300350 天津市津南区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公路 铁路 涵洞 快速 引流 启闭 组合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公路和铁路涵洞快速挡水引流启闭组合装置,包括挖设在地下涵洞进出口处的基坑,在基坑内安装地下矩形槽,在地下矩形槽的路面两端开挖集水槽。地下矩形槽底部通长固定一个顶面为弧面的支挡,弧面底端紧靠水流上游一侧的地下矩形槽的侧壁,并在弧面底端安装一个橡胶囊体,采用空气或水对橡胶囊体充灌。地下矩形槽安装有槽盖,位于水流上游一侧的槽盖与地下矩形槽的顶部通过平开合页相连,并采用通长橡胶片对该铰接处密封防水,位于水流下游一侧的槽盖底壁与地下矩形槽的侧壁连接多个锁链。橡胶囊体鼓胀时槽盖随之转动使得水流沿槽盖流向两边集水槽中。采用本装置可快速挡水引流,时效性好,大幅度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公路和铁路涵洞防洪挡水装置,尤其涉及利用橡胶囊袋制作的用于公路桥涵洞入口处挡水或引水导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涵洞积水问题主要采取修建泵站对积水进行抽排和雨天安排相关人员值守进行行人车辆拦阻。这种方法具有以下缺点:①投资大、效益低,一旦发生需要投入大量排水设备和作业人员;②雨水的强度和发生、持续时间不定,时效性差,不能保证及时对积水进行有效疏导,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依旧存在重大风险;③由于雨水的不确定性,不能保证相关人员值守的有效时间,消耗人工和大量时间;④由于雨水的冲刷会携带大量土、石、木、地表垃圾等固体材料堆积在涵洞底部,进一步增加人力及转运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可以快速、有效地处理铁路和公路涵洞雨天积水问题的用于公路和铁路涵洞快速挡水引流启闭组合装置。
本发明的一种用于公路和铁路涵洞快速挡水引流启闭组合装置,包括分别挖设在地下涵洞进出口处的基坑,在每一个所述的基坑内安装地下矩形槽,在每一个所述地下矩形槽外侧位置处的路面的两端分别开挖有集水槽,在每一个地下矩形槽内位于水流流向上游一侧且沿地下涵洞宽度方向的底壁上分别通长固定有一个支挡,所述的支挡的顶面为弧形顶面,所述的支挡的弧形底端顶紧水流流向上游一侧的地下矩形槽的侧壁处,位于水流流向下游一侧的所述的支挡固定在地下矩形槽的底壁上,在所述的弧形顶面上安装有一个橡胶囊体,所述的橡胶囊体位于弧形顶面的弧底侧并通过多个锚固系统与支挡的底壁以及地下矩形槽的底壁固定相连接,在所述的橡胶囊体上开有充排口,所述的充排口与充排管路一端相连,所述的充排管路的另一端穿过地下矩形槽后与地面工作站中的空气压缩机或水泵进行连接,在所述的橡胶囊袋的底壁上连接有多个橡胶复位带;
在所述的地下矩形槽的顶壁上盖有槽盖,位于水流流向上游一侧的所述的槽盖与地下矩形槽的顶部通过铰接合页铰接相连,位于水流流向上游一侧的所述的槽盖的底壁与地下矩形槽的该侧侧壁上连接有一个通长的防水橡胶片,所述的防水橡胶片的两边分别与槽盖的底壁及地下矩形槽的内壁固定密封连接,当所述的槽盖在橡胶囊体支撑下绕铰接合页向上转动过程中,所述的防水橡胶片能够贴紧槽盖和地下矩形槽的相交处设置以对地下矩形槽防水封闭,并且所述的槽盖上拦截的水流能够沿槽盖向两边流入集水槽中,位于水流流向下游一侧所述的槽盖的底壁与地下矩形槽的该侧侧壁上铰接连接多个锁链。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造价低,各个部件的结构设计简单、制作方便、施工便捷、工期短并且可循环使用。
2.当面临较大雨水流量时,仅需一人便可快速完成挡水引流操作,时效性好,不需要多次抽排和洞内堆积物转运,节省了人员、机械的投入。
3.视雨量大小橡胶囊袋可充灌至不同程度,带动槽盖的转动可以抵挡不同流量大小的雨水,槽盖抬起的程度也会对过往行人车辆起到一定警示作用。
4.险情过后,排尽橡胶囊体内的气或水,橡胶囊体可自动回收至弧形槽内,槽盖自动恢复至原有地面,不影响正常通行,具有显著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挡水引流启闭组合装置及集水槽在涵洞中位置的剖面图;
图2为本发明的挡水引流启闭组合装置安装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111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