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深层储层连续性井筒数字建模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13655.4 | 申请日: | 2021-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757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许承武;李忠;卫凯丽;杨亮;张君龙;付晓飞;孙先达;崔利凯;姚东华;杨利伟;李小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1/30 | 分类号: | G01V1/30;G01V1/50 |
代理公司: | 大庆知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115 | 代理人: | 李建华 |
地址: | 163318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深层 连续性 井筒 数字 建模 方法 装置 | ||
一种深层储层连续性井筒数字建模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根据ECS采集的伽马能谱计算地层矿物组分的体积含量;根据所述地层矿物组分的体积含量计算岩石孔隙度;进行全直径数字岩心建模;将岩心对应深度计算得到的岩石孔隙度、矿组组分占比与所述全直径数字岩心进行匹配;根据各层段的岩石孔隙度数据与匹配后的全直径数字岩心进行深层储层连续性井筒数字建模。以此方式,通过测井解释成果与多尺度数字岩心匹配,实现了深层储层连续性井筒数字建模的测井与CT跨尺度联合刻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深层储层连续性井筒数字建模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构造带博孜9等井相继获得高产,深层-超深层油气已然成为较为现实的勘探突破目标和资源接替领域。深层-超深层油气的勘探程度相对较低,非均质性和隐蔽性更强,需要大量钻井取心,开展地化、岩性、物性、含油性等岩心分析实验,分析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由于深层-超深层油气储层埋深大,取芯难度大、时间周期长,成本极高;取芯影响因素多,结果不可控性强,特别是取芯段分布局限,仅占全井的0.1%,占目的层的10%,岩心分析结果代表性与地层真实情况相差较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深层储层连续性井筒数字建模方法及装置,可对于深层-超深层储层,通过取芯段岩心开展较高精度的多尺度多方法数字岩心表征,在此基础上与测井解释结果匹配,依据测井资料联合数字岩心结果对深层-超深层储层开展数字井筒仿真建模,可对目的层储层岩石组分、孔隙、裂隙特征进行大范围、高精度、连续的刻画和表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该种深层储层连续性井筒数字建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根据ECS采集的伽马能谱计算地层矿物组分的体积含量;具体路径包括:对采集的伽马能谱进行剥谱处理得到非弹谱和俘获谱的全部元素的相对产额;将全部元素的相对产额转化为干重质量百分含量;对各元素干重质量百分含量和地层矿物含量进行同步反演,得到地层矿物组分的体积含量;
第二步,根据所述地层矿物组分的体积含量计算岩石孔隙度;具体路径包括:根据所述地层矿物组分的体积含量计算岩石动态骨架密度,由所述岩石动态骨架密度计算岩石孔隙度;
第三步,进行全直径数字岩心建模;具体路径包括:对第一至第N级岩心样品分别选取对应的CT扫描分辨率进行CT扫描,基于CT扫描结果分别确定各级岩心样品的CT灰度图像;其中,N为大于等于3的正整数;对第N级岩心样品进行电镜扫描,基于所述电镜扫描结果确定所述第N级岩心样品的电镜扫描图像;对各级岩心样品的CT灰度图像与第N级岩心样品的电镜扫描图像进行配准;对实现配准之后的对各级岩心样品的CT灰度图像与第N级岩心样品的电镜扫描图像进行图像分割,构建多尺度的数字岩心模型;
第四步,将岩心对应深度计算得到的岩石孔隙度、矿组组分占比与所述全直径数字岩心进行匹配,具体路径包括:对全直径数字岩心得到的孔隙度与不同矿物组分的占比进行校正;
第五步,根据各层段的岩石孔隙度数据与匹配后的全直径数字岩心进行深层储层连续性井筒数字建模,具体路径包括:以预先构建的三维井筒几何模型为框架,从顶深开始将各层段的岩石孔隙度数据粗化;将匹配后的全直径数字岩心的分辨率与粗化的分辨率一致;以测井解释物性参数作为约束,采用多点地质统计学算法实现各层位连续孔隙组分表征的三维数字井筒构建。
进一步地,前述方法的第三步中,第一至第N级岩心样品的尺度从大到小,对应的CT扫描分辨率从低到高;所述电镜扫描图像包括SEM二维背散射图像和Qemscan扫描电镜矿物定量评价图像;将第一级岩心样品、第二级岩心样品、第三级岩心样品的CT灰度图像采用混合配准法进行三维图像之间的配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石油大学,未经东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136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