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血管内纳米机器人装置、最优化控制系统、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16489.3 | 申请日: | 2021-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337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谈斯聪 |
主分类号: | A61B8/12 | 分类号: | A61B8/12;A61B8/08;A61M29/04;A61B18/24;A61B18/12;A61B1/04;G06K9/62;G06N3/04;G06N3/08;G06T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52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血管 纳米 机器人 装置 优化 控制系统 方法 | ||
一种血管内纳米机器人装置、最优化控制系统、方法是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数据分析,智能识别领域。血管内纳米机器人装置,通过针管,导管送入血管内,利用神经网络改进方法自主学习控制及远端控制双模式实现纳米机器人仿水母游动血管内巡回柔性扩张血管,实时监测,智能识别血管狭窄,斑块,栓塞等各种血管疾病。实现纳米机器人携带,放置支架,支撑血管。利用激光器,射频等装置消融血管内栓塞,栓塞位置精准投药。有效解决了发现慢,治疗难,效果差,投药不精准,手术的精准度要求高的血管疾病,血管送入纳米机器人减少体外手术的风险,实现基本无创伤,实时监测,最优化控制,有效防止血管内重大疾病。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人工智能机器人健康医疗设备技术领域,涉及纳米机器人技术领域,图像智能识别方法,远程控制,自主学习,最优化理论相关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应用于医疗领域,在血管检查过程由于各种人为因素分析,识别病情精准度差。血管内实时监测,血管狭窄,斑块,栓塞等各种血管疾病的解决对策较为有限,且血管外科手术的精准度要求高,由于各种人为因素,导致治疗效果差。各专科医生对病情的掌握程度较差,无法实时监测血管内的各项数据,血管狭窄,斑块,栓塞等发现慢,治疗难,效果差,治疗栓塞投药不精准,维持畅通良好的血液循环成为重要的课题。
可通过针管,导管送入血管内,减少体外手术的风险,实现基本无创伤,高效地实现了血管内实时监测,最优化控制。
管理员远端控制,利用神经网络改进方法自主学习控制及远端控制双模式实现柔性血管内巡回扩张。
智能识别定位血管内待放置支架位置,通过引导纳米机器人移动,移动到手术位置,放置,张开支架,支撑血管,扩张血管,利用激光器,射频等装置消融血管内栓塞,恢复血供。
血管内图片实时采集,血管内图像数据,传感器数据疾病的智能识别方法。
利用纳米机器人辅助识别解决血管内的疾病,解决血管狭窄,消融斑块,解决栓塞,针对斑块栓塞尺寸,程度定量精准投药,有效防止血管内重大疾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用于血管内纳米机器人装置,可通过针管,导管送入血管内,实时采集传感器数据,智能识别疾病,解决血管狭窄,消融斑块,解决栓塞,解决了人为的诊断治疗失误,减少体外手术的风险,实现基本无创伤手术等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管理员远端控制,利用神经网络改进方法自主学习及远端控制双模式调解纳米机器人参数,血管内柔性巡回扩张。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智能识别血管内栓塞的方法,定位其位置,定位待放置支架位置,通过引导纳米机器人移动,移动到手术位置,放置,张开支架,支撑血管,扩张血管,恢复血供。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利用纳米机器人激光器射频器,消融血管内栓塞的装置,辅助识别解决血管内的疾病,解决血管狭窄,消融斑块,解决栓塞,有效防止血管内疾病等重大疾病。
通过远端控制纳米机器人,解决医护人员手术作业失误,提高血管内血管狭窄,斑块,栓塞等图像识别,高效率,灵活解决临床案例。
本发明的采用的技术方案:
血管内实时监测,血管扩张,栓塞消融的纳米机器人装置,最优化控制系统,血管内图像自主识别方法,巡回扩张方法的特征在于,血管内实时监测,血管扩张,栓塞消融的纳米机器人装置包括:
机器人主控制系统,所述机器人主系统与体外成像系统连接,并控制纳米机器人装置。纳米机器人装置包括:视觉识别模块,多传感模块,驱动装置,导丝导引导管,压力装置,仿水母气囊球囊装置,支架,激光器,射频装置,精准投药装置。
视觉识别模块,所述的视觉识别模块包括:超声探头,纳米显微镜等体内成像与体外成像系统连接,通信,用于采集并智能识别血管内多种疾病图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谈斯聪,未经谈斯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1648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