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薄板坯连铸生产高铝无取向硅钢可浇性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20511.1 | 申请日: | 2021-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87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发明(设计)人: | 周甫;邱晨;何金平;万锟明;汪一鸣;王成;徐培春;刘义滔;胡俊辉;周元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3/04 | 分类号: | C22C33/04;C22C38/02;C22C38/04;C22C38/06;C22C38/14;C21C7/06;C21C7/064;C21C7/1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钟锋;李丹 |
地址: | 43008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薄板 坯连铸 生产 高铝无 取向 硅钢 可浇性 方法 | ||
1.一种提高薄板坯连铸生产高铝无取向硅钢可浇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步骤:
1)、铁水预处理采用常规脱硫生产工艺,基于成分体系需求控制出钢硫含量;
2)、转炉采取常规冶炼工艺,基于无取向硅钢碳含量需求进行低碳钢冶炼;
3)、出钢结束后根据出钢氧含量,设计动态控制模式,采用已有的RH用大包处理剂进行熔渣预改质;
4)、RH工序到站进行常规定氧作业,根据氧含量,结合预判合金化前氧,动态加入手抛大包处理剂进行熔渣二次改质;
5)、RH前期吹氧作业、脱碳作业按常规工艺实行;
6)、RH脱碳结束后,料仓加入大包处理剂进行钢渣界面改质;
7)、RH合金化作业,铝丸添加按计算值采用单批次加入,加入后循环时间按6-7min控制;
8)、硅、锰合金在铝丸加入循环时间满足条件下,按正常工艺单次加入;
9)、硅、锰合金加入后循环时间1-3min控制
10)、合金化完成后,按照已设计的动态控制模式加入脱硫剂,加入脱硫剂后循环时间按3-5min控制;
11)、RH处理结束后,使用大包改质剂对熔渣进行脱氧处理;钢种成分体系如下:C≤0.005;Si≤1.65;Mn≤1.2;P≤0.1;S≤0.007;Als0.1~0.3;N≤0.005;Ti≤0.006;
所述大包处理剂要求如下:CaO 43±5%; Al2O3 25±5%;SiO2 ≤5% ;Al 20±2%;
所述脱硫剂要求如下:CaO≥52%; S≤0.025 %;CaF2≥22 %;SiO2≤10%;
所述步骤1)中,出钢硫含量S≤0.001%;所述步骤2)中,无取向硅钢碳含量出钢C=0.04~0.06%;所述步骤3)中,出钢结束后根据出钢氧含量,设计动态控制模式,采用已有的RH用大包处理剂进行熔渣预改质:出钢氧≤600ppm,加入100kg大包处理剂;出钢氧>600ppm,加入200kg大包处理剂;所述步骤4)中,RH工序到站进行常规定氧作业,根据氧含量,结合预判合金化前氧,动态加入手抛大包处理剂进行熔渣二次改质:到站氧>550ppm,加入大包处理剂50kg;到站氧>700ppm,加入大包处理剂100kg;所述步骤6)中,定量加入300kg大包处理剂;所述步骤10)具体为,合金化完成后,按照已设计的动态控制模式加入脱硫剂,加入脱硫剂后循环时间按3-5min控制:①开浇炉及第2炉按800kg/炉加入;第3炉开始依前炉塞棒棒位及脱硫剂功效进行调整:如前炉塞棒棒位保持高位,则后炉在前炉添加量基础上增加100-200kg;如前炉塞棒棒位保持中位,则后炉在前炉添加量基础上增加0-100kg;如前炉塞棒位低位或有下行趋势,则后炉在前炉添加量基础上调整减量0-100kg;②单炉脱硫剂添加量:前6炉:上限1200kg,下限500kg;后续炉:上限1000kg,下限300kg;③浇次倒数第3炉,如塞棒位仍保持在高位,则最后两炉连续累计100kg。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薄板坯连铸生产高铝无取向硅钢可浇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1)中,定量加入50kg大包处理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有限公司,未经武汉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2051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