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薄板坯连铸生产高铝无取向硅钢可浇性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20511.1 | 申请日: | 2021-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87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发明(设计)人: | 周甫;邱晨;何金平;万锟明;汪一鸣;王成;徐培春;刘义滔;胡俊辉;周元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3/04 | 分类号: | C22C33/04;C22C38/02;C22C38/04;C22C38/06;C22C38/14;C21C7/06;C21C7/064;C21C7/1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钟锋;李丹 |
地址: | 43008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薄板 坯连铸 生产 高铝无 取向 硅钢 可浇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薄板坯连铸生产高铝无取向硅钢可浇性的方法,在保证生产顺行、质量稳定的基础上,能使高铝无取向硅钢连浇炉数由10炉提高至16炉,在提高小时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方面效果显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炼钢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薄板坯连铸生产高铝无取向硅钢可浇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薄板坯连铸连轧产线作为一种短流程工艺,相较于常规工艺,具备简约高效,节能环保等优势。但因其薄板坯连铸的特性,连铸所用中包水口内径小,钢水在浇铸过程中与水口内壁接触“比表面积”大大增加,水口内壁结瘤导致钢水可浇性下降是同类产线面对的一项主要难题;而铝镇静钢中主要夹杂物为铝系夹杂物,在“比表面积”较大的条件下,其在水口内壁结瘤的几率大大增加,严重时可导致生产中断;因此,铝镇静钢的可浇性问题在薄板坯连铸工艺生产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突出。
在薄板坯连铸工艺已开发的铝镇静钢中,高铝无取向硅钢因真空冶炼的特性,其钢水中细小夹杂物总量相对常规钢包精炼工艺更多;随着浇铸过程的进行,水口内壁结瘤物会呈现逐步增加的过程,可浇性将变差,导致其连浇炉数始终无法得到有效提升;针对高铝无取向硅钢可浇性问题,借鉴常规铝镇静钢钙处理方式尝试提升,效果存在不稳定性,且钙处理工艺进行夹杂物变性后的最终产物会影响成品板性能和表面质量。
因此,为减少生产中断,提升高铝无取向硅钢可浇性,需开展相应研究开发提供一种提高薄板坯连铸连轧产线高铝无取向硅钢可浇性的控制方法,在解决可浇性同时,不影响成品板表面质量和性能,以进一步提升薄板坯连铸连轧产线生产无取向硅钢的优势。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提高薄板坯连铸生产高铝无取向硅钢可浇性的方法,该提高薄板坯连铸生产高铝无取向硅钢可浇性的方法能克服薄板坯连铸工艺中间包水口易结瘤的特性难点,生产高铝无取向硅钢时结瘤严重,造成可浇性变差,最终导致生产中断的问题,在保证生产顺行、质量稳定的基础上,能使高铝无取向硅钢连浇炉数由10炉提高至16炉,在提高小时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方面效果显著。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薄板坯连铸生产高铝无取向硅钢可浇性的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1)、铁水预处理采用常规脱硫生产工艺,基于成分体系需求控制出钢硫含量;
2)、转炉采取常规冶炼工艺,基于无取向硅钢碳含量需求进行低碳钢冶炼;
3)、出钢结束后根据出钢氧含量,设计动态控制模式,采用已有的RH用大包处理剂进行熔渣预改质;
4)、RH工序到站进行常规定氧作业,根据氧含量,结合预判合金化前氧,动态加入手抛大包处理剂进行熔渣二次改质;
5)、RH前期吹氧作业(按需)、脱碳作业按常规工艺实行;
6)、RH脱碳结束后,料仓加入大包处理剂进行钢渣界面改质;
7)、RH合金化作业,铝丸添加按计算值采用单批次加入,加入后循环时间按6-7min控制;
8)、硅、锰等合金在铝丸加入循环时间满足条件下,按正常工艺单次加入;
9)、硅、锰等合金加入后循环时间1-3min控制
10)、合金化完成后,按照已设计的动态控制模式加入脱硫剂,加入脱硫剂后循环时间按3-5min控制;
11)、RH处理结束后,使用大包改质剂对熔渣进行脱氧处理。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本发明提供的提高薄板坯连铸生产高铝无取向硅钢可浇性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下列技术特征的部分或全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钢种成分体系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有限公司,未经武汉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205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