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化学合成他唑巴坦关键中间体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0336698.4 申请日: 2021-03-29
公开(公告)号: CN113073348B 公开(公告)日: 2022-05-20
发明(设计)人: 肖毅;王攀;张恩选;刘志清;孙丽杰 申请(专利权)人: 吉林凯莱英制药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07D499/87 分类号: C07D499/87;C25B3/23;C25B3/05;C25B3/07;C25B3/09;C25D11/02
代理公司: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代理人: 白雪
地址: 133700 吉林省延*** 国省代码: 吉林;2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电化学 合成 唑巴坦 关键 中间体 方法
【说明书】: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化学合成他唑巴坦关键中间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双硫开环物A与1,2,3‑三氮唑B为反应底物,将反应底物和电解质、反应溶剂混合后进行电化学阳极氧化,得到他唑巴坦关键中间体C。本发明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合成2β‑三唑甲基青霉酸二苯甲酯时存在的选择性低、反应效率低或经济性差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合成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化学合成他唑巴坦关键中间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1940年,青霉素被应用于临床治疗研究,这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已发展成为头孢菌素,在抗感染方面发挥了十分卓越的作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青霉素结合蛋白发挥治疗作用。通过对青霉烷砜衍生物的构效关系进行研究,在其6-位或者2β-甲基位点进行修饰,可以得到活性更强、抗酶谱更广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中,他唑巴坦(Tazobactam)的效果最好。他唑巴坦可以与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有效的协同作用,增加了抗菌活性并扩大了其抗菌谱。他唑巴坦的复方制剂对于腹腔、呼吸道、尿路以及皮肤组织等感染有很强的疗效,在儿科、烧伤、血液病等方面也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他唑巴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日本大鹏药品公司首次开发成功,随着有机合成水平的不断提高,它的合成路线和工艺也得到了不断地完善。目前,依据合成采用的原料差异,主要分为三条合成路线,分别以青霉素G钾盐,舒巴坦和6-氨基青霉烷酸等衍生物为起始原料。以青酶烷酸二苯甲酯为例,经历裂解开环、氯甲基化、三氮唑化、氧化以及脱保护得到最终产物。但是该路线存在反应步骤长,转化率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

上述该合成路线中,2β-三唑甲基青霉酸二苯甲酯(IV)是关键的中间体之一,三唑化反应(step 3)转化率低也是整个合成路线收率低的关键问题。国外专利(EP1813619A1,US7714125B2,US20150246931A1)、中国专利(CN 107033161A,CN 105085544A,CN107033161A)均报道了以双硫开环物(II)作为原料,经历环化卤代得到中间体III,随后在阳离子树脂的作用下得到2β-三唑甲基青霉烷酸二苯甲酯(IV)(见下文)。然而,该合成路线也存在反应步骤长,选择性控制困难,后处理复杂等问题。此外,有少量报道(Synthesis2005,3,442–446)中提出,直接使用双硫开环物(II)和1,2,3-三氮唑银盐反应得到2β-三唑甲基青霉烷酸二苯甲酯(IV)(见下文)。然而,在这一反应中,三氮唑需要和当量的银盐反应得到1,2,3-三氮唑银盐(J.Chem.Soc.,Dalton Trans.,1998,1653–1659),由于银盐的价格昂贵,并且难以回收,因此该工艺经济效益差,不利于放大。

总之,目前合成他唑巴坦关键中间体—2β-三唑甲基青霉酸二苯甲酯时,针对目前已有的双硫开环物为原料,构建2β-三唑青霉烷酸二苯甲酯(IV)的报道而言,绝大部分都需要先进行卤代关环,随后1,2,3-三氮唑亲核取代得到产物。而在卤代反应中,五元环和六元环的异构体,选择性差;在取代反应中,需要加入阳离子树脂,转化率低。而利用1,2,3-三氮唑银盐一步构建2β-三唑青霉烷酸二苯甲酯(IV)的反应中,1,2,3-三氮唑需要预官能团化,当量的银盐的使用造成原材料昂贵,经济效益低。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选择性高、反应效率快、经济性高的2β-三唑甲基青霉酸二苯甲酯的制备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化学合成他唑巴坦关键中间体的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合成2β-三唑甲基青霉酸二苯甲酯时存在的选择性低、反应效率低或经济性差等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化学合成他唑巴坦关键中间体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以双硫开环物A与1,2,3-三氮唑B为反应底物,将反应底物和电解质、反应溶剂混合后进行电化学阳极氧化,得到他唑巴坦关键中间体C;电化学阳极氧化过程的反应路线如下: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凯莱英制药有限公司,未经吉林凯莱英制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366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