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辐射送风复合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42542.7 | 申请日: | 202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800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蔡珊瑜;高文佳;方宏;黎文峰;任悦;马小磊;汤晟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7/04;F24F13/06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杨宏泰 |
地址: | 20009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辐射 送风 复合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辐射送风复合结构,包括单元体以及复合设置于单元体上的射流送风末端和辐射末端,所述的射流送风末端设置于单元体的上部,并与全空气送风系统连接,所述的辐射末端设置于单元体的下部,并通过供水管和回水管与辐射系统连接,所述的单元体安装于建筑楼板上,且安装高度覆盖人员活动范围;该辐射送风复合结构通过射流送风末端的射流送风,将建筑空间划分为射流送风末端上部的非空调区域以及射流送风末端下部的空调区域,实现分层空调的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降低高大空间建筑空调能耗、节约成本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大空间室内热湿环境改善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辐射送风复合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机场航站楼、高铁站等高大空间建筑的数量和规模发展迅速,同时也带来了高大空间建筑的高建筑能耗问题。此类建筑因其空间高大、人员数量多、运行时间长、玻璃幕墙面积大等特点,其空调系统能耗大、运行费用高,有必要采取合理的空调方式,在降低空调耗能的同时改善室内热湿环境。
对于高大空间,传统的送风方式为喷口等侧送风和旋流风口等顶送风。其中,喷口侧送风方式,其射程有限制,又需配合建筑和装修要求,尤其是面对各类大型交通建筑体量和跨度不断增大的现状,送风间距常常达到80~90m,易出现两侧对喷喷口射程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而喷口顶送风方式,会将大空间上部的余热带入人员活动区,使空调能耗增加。
因此,针对高大空间建筑,如航站楼、高铁站房等,目前较为常见的做法是设置送风单元柱、机电罗盘箱等,来解决送风问题,即通过设备单元体的形式,将信息屏、消火栓、立式空调箱等整合在一起,并于罗盘箱上部布置射流风口,满足大空间送风,但此类设计由于集成各机电设备,存在笨重、与室内装饰较难协调等缺陷;若仅采用传统空调系统,即风管送风调节室内环境,高大空间中易出现送风管尺寸过大等问题,且仅依靠风系统换热不利于节能。
为了减少传统空调系统的弊端,在严寒或寒冷地区的高大空间建筑中,也常采用辐射系统,一般通过地板辐射、吊顶辐射等方式供冷供暖,但该方式敷设面积大,设备投资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降低高大空间建筑空调能耗的辐射送风复合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辐射送风复合结构,包括单元体以及复合设置于单元体上的射流送风末端和辐射末端,所述的射流送风末端设置于单元体的上部,并与全空气送风系统连接,所述的辐射末端设置于单元体的下部,,并通过供水管和回水管与辐射系统连接,所述的单元体安装于建筑楼板上,且安装高度覆盖人员活动范围;
所述的全空气送风系统通过射流送风末端承担建筑空间内的潜热负荷和部分显热负荷;所述的辐射末端通过辐射换热方式承担建筑空间内的局部显热负荷;该辐射送风复合结构通过射流送风末端的射流送风,将建筑空间划分为射流送风末端上部的非空调区域以及射流送风末端下部的空调区域,实现分层空调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的单元体包括相互连接的送风单元体和辐射单元体,所述的送风单元体设置于辐射单元体的上方,且送风单元体和辐射单元体内部分别开设相互连通的空腔。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送风单元体和辐射单元体均为圆柱体,且送风单元体的直径大于辐射单元体,高度小于辐射单元体,所述的送风单元体和辐射单元体通过母线为圆弧的倒伞状圆台过渡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射流送风末端设置于送风单元体内,所述的辐射末端设置于辐射单元体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425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