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座椅的安全保护方法、座椅的安全保护系统及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49915.3 | 申请日: | 202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398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刘崇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427 | 分类号: | B60N2/427;B60R21/0136;B60R21/207 |
代理公司: | 上海弼兴律师事务所 31283 | 代理人: | 杨东明;罗洋 |
地址: | 20023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座椅 安全 保护 方法 系统 汽车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座椅的安全保护方法、座椅的安全保护系统及汽车,所述座椅的安全保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车辆发生碰撞的程度及座椅的乘坐状态来确定是否需要触发座椅靠背转动功能,若是,则所述座椅靠背转动功能被触发;S2、所述座椅靠背克服阻尼力向车辆行驶的方向转动。当车辆发生不可避免的正面碰撞时,根据车辆发生碰撞的程度及座椅的乘坐状态来触发座椅靠背转动功能。在座椅靠背自身及乘员的惯性作用下,随着碰撞过程向前转动,就是车辆行驶的方向转动,在转动过程中阻尼力对乘员施加一定的约束力进而吸收乘员的动能,从而减少对乘员的伤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座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座椅的安全保护方法、座椅的 安全保护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领域中的安全带,除特殊用途的车辆,大多数的汽车安全带采 用三点式安全带,其中,至少有两个锚点或固定点是固定在车身结构上,另 外一个点是锁扣,可以固定在座椅上,当然,也有将汽车安全带的三个点都 固定在车身上的设计。车身上的固定点作为安全带的锚点,需要有足够的强 度并且不能松脱,以提供安全带在碰撞过程中给驾乘人的约束力,但过大的 约束力又会给驾乘人员胸部产生伤害,所以就有了限力安全带。在车辆行驶 过程中,如果将靠背放倒,乘员半躺或完全躺倒进行休息,若此时发生车辆 正面碰撞,固定在车身结构上的传统安全带及气囊对乘员将无法提供有效保 护。
随着汽车智能化、自动驾驶或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将会部分解放或完 全解放车内驾驶人员对驾驶过程的关注,车内的驾驶员、尤其副驾侧的乘员 将有更多可能的坐姿。可以归纳出三种坐姿,1)正常驾乘坐姿,2)工作坐 姿,3)休闲坐姿。具体正常驾乘坐姿是指驾乘人员完全关注车辆的行驶状 况,一般座椅靠背调节座椅的设计位置,如25度左右;工作坐姿,驾乘人 员将不关注车辆行驶状况,可以在车辆内进行工作或娱乐,座椅靠背调节到 45度左右;而对于休闲坐姿,驾、乘人员彻底不关注车辆行驶,可以闭眼休 息,座椅靠背调节到60度,甚至更大角度。
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座椅,尤其是前排座椅的靠背在调整角度后,座椅靠 背通过座椅调角器将靠背角度锁止并固定,在发生碰撞时座椅靠背是不能进 行转动的。当发生不可避免的正面或侧面碰撞之后,现有技术或传统汽车安 全约束系统是很难保护处于工作坐姿或者休闲坐姿的驾乘人员,甚至还会使 得伤害更为严重。因为,现有的碰撞安全技术方案是仅针对于驾乘人员处于 驾乘位置或根据座椅的设计位置而进行的碰撞安全伤害进行保护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座椅的安全保 护系统很难保护处于工作坐姿或者休闲坐姿的驾乘人员,甚至还会使得伤害 更为严重的缺陷,提供一种座椅的安全保护方法、座椅的安全保护系统及汽 车。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座椅的安全保护方法,其特点在于,所述座椅的安全保护方法包括 以下步骤:
S1、根据车辆发生碰撞的程度及座椅的乘坐状态来确定是否需要触发座 椅靠背转动功能,若是,则所述座椅靠背转动功能被触发;
S2、所述座椅靠背克服阻尼力向车辆行驶的方向转动。
在本方案中,当车辆发生不可避免的碰撞时,根据车辆发生碰撞的程度 及座椅的乘坐状态来触发座椅靠背转动功能。在转动过程中阻尼力对乘员施 加一定的约束力进而吸收乘员的动能,从而减少对乘员的伤害。
较佳地,在步骤S1中包括以下步骤:
S11、根据车辆碰撞程度判断是否满足气囊控制单元点爆的条件,若是 则执行步骤S12;
S12、判断座椅是否处于半躺或者是平躺状态,若是,则执行步骤S13;
S13、触发所述座椅靠背转动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499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量子线路编译方法、装置、编译框架及量子操作系统
- 下一篇:分条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