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速度传感器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54129.2 | 申请日: | 2021-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893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穆冬冬;于长清;巫洋;孙野;张子双;刘志远;王震伟;南飞;卢青天;谢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P21/00 | 分类号: | G01P21/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郭佳宁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速度 传感器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加速度传感器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速度传感器检测装置;包括底座、水平调整旋钮、水平尺、第一支臂、第二支臂、第三支臂和底座立柱;其中底座上安装有底座立柱、水平调整旋钮和水平尺,第一支臂连接在底座立柱的顶部,并能够在底座立柱上向左侧翻转180°,第二支臂连接在第一支臂的右端,并能够在第一支臂内旋转90°,第三支臂连接在第二支臂的后端,并能够在第二支臂上向上翻转90°,且第三支臂的后端设有传感器夹持开口;本发明能够快速精确地实现对加速度传感器进行X向、Y向和Z向三个方向的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加速度传感器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速度传感器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加速度传感器在汽车整车试验测试工作中应用广泛,在汽车载荷谱采集和整车台架扫频试验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加速度传感器。
目前一些台架试验过程中,使用的加速度传感器可以重复使用,但是传感器也是有寿命周期的,因此每次在使用前需要检查其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否则将不能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现阶段一般是将传感器连接数据采集器,然后将传感器静止平放于水平桌面,并使用软件标定清零,最后采用将传感器手动进行Z向180°、X向90以及Y向90°的翻转,以检测其数据反馈结果,然而手动翻转及其的不稳定,检测误差会在0.2-0.3之间波动,误差较大。现阶段,尚没有一种在试验准备阶段,可以精确检测加速度传感器数据的辅助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加速度传感器检测装置,是针对加速度传感器进行检测的三自由度检测装置,能够快速精确地实现对加速度传感器进行X向、Y向和Z向三个方向的检测。
一种加速度传感器检测装置,包括底座1、水平调整旋钮2、水平尺3、第一支臂4、第二支臂5、第三支臂6和底座立柱11;其中底座1上安装有底座立柱11、水平调整旋钮2和水平尺3,第一支臂4连接在底座立柱11的顶部,并能够在底座立柱11上向左侧翻转180°,第二支臂5连接在第一支臂4的右端,并能够在第一支臂4内旋转90°,第三支臂6连接在第二支臂5的后端,并能够在第二支臂5上向上翻转90°,且第三支臂6的后端设有传感器夹持开口63。
所述底座立柱11固定在底座1上,且底座立柱11的顶部设有开口111,底座1上围绕着底座立柱11交替设有螺纹通孔12和水平尺安装凹槽13,水平调整旋钮2连接在螺纹通孔12内,水平尺3固定在水平尺安装凹槽13内。
所述第一支臂4包括第一支臂主体,其中第一支臂主体的左端设有第一支臂第一销孔41,右端设有第一支臂第二销孔42,第一支臂第二销孔42底部的第一支臂主体上向第一支臂主体前端延伸形成第一支臂限制旋转端面43,锁紧螺栓7穿过底座立柱11顶部的开口111和第一支臂第一销孔41,将底座立柱11和第一支臂4连接在一起,并通过双耳螺母8紧固。
所述第二支臂5包括第二支臂主体,其中第二支臂主体前端设有第二支臂旋转销轴51,后端设有第二支臂第二销孔53,第二支臂第二销孔53底部的第二支臂主体上向第二支臂主体后端形成第二支臂旋转限制面54,第二支臂第二销孔53顶部前端的第二支臂主体上方设有凸台55,第二支臂旋转销轴51后端的第二支臂主体底部左端设有第二支臂旋转圆角面52,且第二支臂旋转圆角面52为四分之一圆柱面,第二支臂旋转销轴51穿入第一支臂第二销孔42内,将第一支臂4和第二支臂5连接,并通过双耳螺母8紧固,且第二支臂旋转圆角面52与第一支臂限制旋转端面43配合。
所述第三支臂6包括第三支臂主体,其中第三支臂主体前端设有第三支臂第一销孔61,后端设有传感器夹持开口63,传感器夹持开口63顶部的第三支臂主体上设有第三支臂螺纹通孔62,拨片螺栓9配合连接在第三支臂螺纹通孔62内;锁紧螺栓7穿过第三支臂第一销孔61和第二支臂第二销孔53将第二支臂5和第三支臂6连接,并通过双耳螺母8紧固,且第三支臂主体前端底部与第二支臂旋转限制面54配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541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