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泥低温干化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79480.7 | 申请日: | 2021-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73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黄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正基生态环境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11/13 | 分类号: | C02F11/13 |
代理公司: | 深圳紫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46 | 代理人: | 张欢欢 |
地址: | 315103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泥 低温 处理 方法 | ||
1.一种污泥低温干化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预处理模块、造粒模块、输送模块、通风模块、热泵模块、除湿模块、加热模块和出料模块;所述预处理模块连接所述造粒模块,所述造粒模块连接所述输送模块,所述输送模块连接所述通风模块、所述加热模块以及所述出料模块,所述通风模块连接所述除湿模块,所述除湿模块连接所述加热模块,所述热泵模块与所述除湿模块以及所述加热模块相互连接;其处理方法步骤如下:
S1,污泥输运:所述预处理模块对污泥进行预处理,经过预处理后的预处理污泥进入所述造粒模块;所述造粒模块由上而下将经过预处理的预处理污泥进行一次破碎造粒,完成一级小粒径成型,形成一级小粒径污泥;所述输送模块设有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所述输送模块采用毛绒型网孔带将一级小粒径污泥进行所述上部区域运输并干化处理形成半成品污泥,半成品污泥被运输至所述下部区域入口进行二次破碎造粒,完成二级小粒径成型,形成二级小粒径污泥,在所述下部区域运输并进行二次干化处理形成成品污泥;成品污泥输运到出料模块,所述出料模块采用双螺旋工艺对成品污泥进行仓储出料;
S2,空气循环:所述加热模块设有一级加热器和二级加热器,所述输送模块内的空气由下而上经过所述一级加热器升温后,对所述输送模块中的所述下部区域的二级小粒径污泥进行区域加热及干化后,经过所述二级加热器升温对所述上部区域的一级小粒径污泥进行区域加热以及干化;所述通风模块对所述输送模块中所述上部区域出口形成的低温高湿气流进行集中除尘;所述除湿模块对所述通风模块进行回热除湿后再循环至所述加热模块的所述一级加热器中;
S3,工质循环:所述热泵模块设有冷凝器、节流阀、压缩机、蒸发器以及辅助蒸发器用于系统的初始升温和连续除湿,为所述除湿模块提供冷冻水,同时为所述加热模块提供热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泥低温干化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1中,污泥输运的具体方法为:
S11,所述调理模块设有调理仓对原料含油污泥进行多次添加环保改性剂,降低原料油污泥粘度,形成预处理污泥;所述造粒模块设有进料仓,所述调理模块还设有垂直输送装置把预处理污泥输送至所述进料仓;
S12,所述造粒模块设有多刀头螺旋破碎造粒装置对所述进料仓下落的预处理污泥进行多次破碎并挤压到末端孔板处,进行一次破碎造粒,完成一级小粒径成型,形成一级小粒径污泥;
S13,所述输送模块设有第一层网带、第二层网带实现由上至下的一级小粒径污泥输送并在所述上部区域干化处理形成半成品污泥后进入所述下部区域;经过二次破碎造粒后,形成二级小粒径污泥,所述输送模块设有第三层网带、第四层网带实现由上至下的二级小粒径污泥输送并在所述下部区域干化处理形成成品污泥后进入出料模块;
S14,所述出料模块设有出料仓对成品污泥密封存储,所述出料模块还设有双螺旋输送装置负责成品污泥的快速外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污泥低温干化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2中,空气循环的具体方法为:
S21,所述加热模块在所述上部区域设有所述二级加热器加热所述上部区域除湿后的低温高湿气流,使其变为干热气流,对所述输送模块中的一级小粒径污泥进行上部区域加热及干化;在所述下部区域设有一级加热器对除湿后的低温高湿气流进行加热升温,同时对所述输送模块中的二级小粒径污泥进行下部区域加热干化;
S22,所述上部区域的所述干热气流自下而上分别穿流所述第二层网带、所述第一层网带,分别对该两层网带上的一级小粒径污泥进行去湿干化形成半成品污泥;所述下部区域的所述干热气流分别穿流所述第四层网带、所述第三层网带,分别对该两层网带上的二级小粒径污泥进行去湿干化形成成品污泥;
S23,所述通风模块在所述第一层网带上方设有回风通道;
S24,所述回风通道中的低温高湿气流输送至所述除湿模块,所述除湿模块设有双通道大温差热回收装置对回风通道中的低温高湿气流进行回热除湿,低温高湿气流变为低温干空气,重新进入到所述加热模块的一级加热器进行升温后变为干热气流,完成干化除湿空气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正基生态环境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未经浙江正基生态环境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948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