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泥低温干化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79480.7 | 申请日: | 2021-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73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黄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正基生态环境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11/13 | 分类号: | C02F11/13 |
代理公司: | 深圳紫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46 | 代理人: | 张欢欢 |
地址: | 315103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泥 低温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一种污泥低温干化处理方法采用污泥运输、空气循环、工质循环的三大步骤,对污泥进行低温处理,该过程中能源利用率高、运行费用低而且节能环保。污泥经过调理改性预处理后,由上而下运输过程中分别经过两次破碎造粒,出料采用双螺旋工艺,实现仓储全密封和快速对外输送,同时采用上下区域气流组织,由下而上穿流强化对流换热、锁风和防尘功能。在空气循环过程中,采用毛绒型网孔带,强化污泥与干化气流之间的热质传递过程,提高去湿效率。在工质循环过程中,采用了双蒸发器耦合工艺,实现初始快速加热升温、连续运行过程平衡热泵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的能量匹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指一种污泥低温干化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石油炼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油固体废物,也称含油污泥,一般来源于污水处理过程和储罐清理过程。含油污泥组成非常复杂,其中一般包含大量的水、油和有机及无机固体不溶物。含油污泥中含有大量的病原菌、重金属,盐类,以及苯系物、酚类、多氯联苯、二噁英、放射性核素等难降解的有毒有害物质,且污泥具有产生量多、重质油成分高、处理难度大、再利用方式少的特点,所以含油污泥需要加以合理处理利用,否则不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提升企业成本,若直接与自然环境接触,会对土壤、水体和植被造成较大污染,引发污染事故。含油污泥处理目的主要以无害化、减量化为前提,尽可能的实现含油污泥的资源化开发,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目前,含油污泥处理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通常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方式处理。近年来,随着国家环保法规标准要求的不断提高,环保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无论从环境保护还是从节约能源角度考虑,都亟待开发含油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技术。传统机械脱水方法只能将污泥的含水率降至80%左右。焚烧含水率过高的脱水污泥需要添加辅助燃料,致使处理成本增大。对含油污泥进行干化处理,可大幅度降低排污量,环境效益显著,达到含油污泥的资源化利用目的,处理后剩余的废料量可减少50%以上。
通常,含油污泥干化系统主要以蒸汽、热风炉或电加热为热源,采用开放排湿方式,去湿的同时带走大量的热量,能源利用率低,一般不高于40%,运行费用高;在较高温条件下进行脱湿,含油污泥中水分蒸发的同时有害物质也挥发出来,设备稳定性、安全性下降;采用蒸汽锅炉、热风炉或电加热棒等作为高温热源均有不安全隐患因素,对操作工要求高,日常维护工作量大;需建造独立的锅炉房和尾气除臭装置,占地面积大;大部分热源锅炉均为直接或间接燃煤方式,对环境污染较大;设备运行时,噪音污染较严重;常规含油污泥高温干化系统很难满足国家中远期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源利用率高、运行费用低、节能环保的污泥低温干化处理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污泥低温干化处理方法,包括:预处理模块、造粒模块、输送模块、通风模块、热泵模块、除湿模块、加热模块和出料模块;所述预处理模块连接所述造粒模块,所述造粒模块连接所述输送模块,所述输送模块连接所述通风模块、所述加热模块以及所述出料模块,所述通风模块连接所述除湿模块,所述除湿模块连接所述加热模块,所述热泵模块与所述除湿模块以及所述加热模块相互连接;其处理方法步骤如下:
S1,污泥输运:所述预处理模块对污泥进行预处理,经过预处理后的预处理污泥进入所述造粒模块;所述造粒模块由上而下将经过预处理的预处理污泥进行一次破碎造粒,完成一级小粒径成型,形成一级小粒径污泥;所述输送模块设有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所述输送模块采用毛绒型网孔带将一级小粒径污泥进行所述上部区域运输并干化处理形成半成品污泥,半成品污泥被运输至所述下部区域入口进行二次破碎造粒,完成二级小粒径成型,形成二级小粒径污泥,在所述下部区域运输并进行二次干化处理形成成品污泥;成品污泥输运到出料模块,所述出料模块采用双螺旋工艺对成品污泥进行仓储出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正基生态环境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未经浙江正基生态环境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94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