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于海藻增殖的框架型钢混藻礁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16590.6 | 申请日: | 2021-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86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30 |
发明(设计)人: | 谢笑艳;陈丕茂;袁华荣;冯雪;佟飞;成志健;张皓铭;陈梓聪;刘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70 | 分类号: | A01K61/70;A01G33/00 |
代理公司: | 江苏德善律师事务所 32488 | 代理人: | 赵鹏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于 海藻 增殖 框架 型钢 混藻礁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于海藻增殖的框架型钢混藻礁及其应用,其包括,母礁和附着子礁,所述母礁上设置凹槽,所述附着子礁设置在所述凹槽处,所述附着子礁上设置通孔,连接件贯穿所述通孔与所述母礁连接。通过附着子礁和母礁的配合,为移植区放散的孢子提供附着基质,利用礁体自身的属性,促进藻体的分散脱离,实现二次增殖,进一步扩大海藻的增殖范围以达到形成移植海藻次生种群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牧场中的海中构造物,具体涉及一种利于海藻增殖的框架型钢混藻礁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海洋过度开发、海洋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自然海藻环境衰退,甚至出现枯竭现象。因此,重建适合藻类资源繁育、生长的海洋牧场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在水域中设置人工鱼礁可为海藻提供其繁殖和生长的附着基,并且可以吸引鱼贝类等水生动物到藻场索饵、生长、繁殖,达到恢复海藻资源,优化海底环境,保护、增殖渔业资源和提高渔获物质量的目的。但在藻礁前期设计部分仍存在增殖面积局限、礁体稳定性和结构优化等技术难题,因此设计一款同时兼具附着面积大、成本低等作用的人工藻礁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内容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者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者省略不能用于限制发明的范围。
鉴于上述和/或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一种利于海藻增殖的框架型钢混藻礁及其应用,通过为移植区放散的孢子提供附着基质,以达到形成移植海藻次生种群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人工藻礁附着子礁,其中,所述附着子礁包括基底层和功能层,所述基底层或所述功能层上设置预埋槽,所述预埋槽内设置产气物,所述预埋槽的开口处设置块实现封闭。
优选的,所述块的成分为铁或混凝土,所述产气物的成分包括碳酸盐、碳酸氢盐、铵盐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的,所述功能层的成分包括砂子、煤渣、废弃贝壳、碎石的一种或几种。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利于海藻增殖的框架型钢混藻礁,其包括,母礁和附着子礁,所述母礁上设置凹槽,所述附着子礁设置在所述凹槽处,所述附着子礁上设置通孔,连接件贯穿所述通孔与所述母礁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上部设置凸块。
优选的,所述凹槽包括呈线性排布的第一凹槽、凸台和第二凹槽,所述凸台设置穿孔,所述连接件通过通孔、穿孔将所述附着子礁、所述凸台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包括结合部、支撑部和延伸部,所述结合部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所述支撑部的一端与所述结合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延伸部连接。
优选的,所述延伸部朝向所述附着子礁的方向设置延伸面,所述延伸面呈弧形。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上设置结合部和弹性部,所述结合部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所述弹性部的一端与所述结合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凸块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附着子礁及其框架型钢混藻礁体,通过附着子礁和母礁的配合,进行海藻增殖,利用礁体自身的属性,促进藻体的分散脱离,实现二次增殖,进一步扩大海藻的增殖范围。
附图:
图1为实施例1所述的附着子礁的剖面示意图,其中图a为预埋槽结构示意图,b为倒置棱台型功能层结构示意图,c为悬挂基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所述的附着子礁的块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所述的利于海藻增殖的框架型钢混藻礁的整体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165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