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芯片封装件和无相交线圈布局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17208.3 | 申请日: | 2021-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400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U·奥塞勒克纳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飞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64 | 分类号: | H01L23/64;H01L21/31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黄倩 |
地址: | 德国诺伊***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芯片 封装 相交 线圈 布局 装置 | ||
根据本公开的各实施例涉及具有芯片封装件和无相交线圈布局的装置。本文所述的创新概念涉及一种具有基板的装置,该基板具有被设计为响应于所馈入的输入信号而产生磁场的励磁线圈以及被设计为响应于磁场而产生输出信号的拾波线圈组件。励磁线圈具有一个或多个绕组,绕组在基板平面的俯视图中围绕拾波线圈组件以环形方式被布置。此外,该装置还包括具有至少一个电端子的芯片封装件,电端子借助于信号引导导体与拾波线圈组件连接。根据本文所述的概念,芯片封装件被放置在基板上,使得信号引导导体和励磁线圈的一个或多个绕组在基板平面的俯视图中不相交。
技术领域
本文所述的创新概念涉及一种装置,例如用于感应角度传感器的定子部件,其中该装置具有基板,该基板具有至少一个用于耦出磁场的线圈以及至少一个用于耦入磁场的线圈。此外,该装置还具有用于操作这些线圈的电子芯片。电子芯片布置在芯片封装件中,该芯片封装件具有用于连接线圈和电子芯片的电端子。在此,芯片封装件有利地被布置在基板上,使得两种线圈的导体迹线不相交。
背景技术
感应角度传感器通常具有定子部件和可以相对于定子部件旋转的转子部件。定子部件可以例如被实施为印刷电路板,简称为PCB(英文:Printed Circuit Board)。在PCB上可以布置励磁线圈。励磁线圈被馈入有输入信号,例如交流信号。响应于此,励磁线圈产生从励磁线圈耦出的磁场。相对置的转子部件具有感应目标,磁场耦入到该感应目标中。响应于此,感应目标产生涡流,涡流又产生从感应目标耦出的次级磁场。然后,次级磁场耦入到布置在定子部件上的拾波线圈组件中。响应于此,拾波线圈组件产生代表定子部件和转子部件之间的角度的输出信号。
如果现在从上方观察PCB,则会发现拾波线圈组件布置在励磁线圈内,也就是说,励磁线圈的绕组以环形方式围绕拾波线圈组件。此外,在PCB上还布置有具有芯片的芯片封装件,该芯片具有用于操作角度传感器的相应电子电路。在PCB的俯视图中,芯片封装件布置在环形励磁线圈的外部。现在为了可以将拾波线圈组件与芯片连接,必须以某种方式将拾部线圈组件的连接线从环形励磁线圈中引出。这不可避免地导致拾波线圈组件的连接线与励磁线圈的绕组相交或交叉。拾波线圈组件的连接线和励磁线圈的绕组被敷设在基板中的或基板上的不同平面中。因此,“相交”在此不应理解为拾波线圈组件的连接线与励磁线圈的绕组的物理“接触”(短路),而应理解为在彼此上方或下方伸展的导体迹线的无接触或无触碰的相交。然而,这会导致不期望有的在励磁线圈和拾波线圈组件之间的干扰,或者导致干扰信号耦入到拾波线圈组件的连接线中。
因此,期望提供一种用于感应角度传感器的装置,该装置不具有上述缺点,并且特别地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或至少显著地抑制在励磁线圈和拾波线圈组件之间的干扰。
发明内容
因此,提出了一种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特征的装置。在相应的从属权利要求中列出了该装置的实施方式和其他有利方面。
本文所述的装置尤其包括带有励磁线圈和拾波线圈组件的基板。励磁线圈被设计为响应于所馈入的输入信号而产生磁场。拾波线圈组件被设计为响应于磁场而产生输出信号。拾波线圈组件具有至少一个拾波线圈,拾波线圈被设计在基板的一个或多个金属化层中。励磁线圈又具有一个或多个绕组,绕组在基板平面的俯视图中围绕拾波线圈组件以环形方式被布置。此外,该装置还包括带有电路的电子芯片。该电路被设计为向励磁线圈馈送输入信号和/或检测拾波线圈组件的输出信号。电子芯片被布置在芯片封装件(或芯片壳体)中,该芯片封装件具有至少一个电端子,电端子借助于信号引导导体与拾波线圈组件的至少一个拾波线圈连接。根据本文所述的创新概念,芯片封装件有利地被放置在基板上,使得信号引导导体和励磁线圈的一个或多个绕组在基板平面的俯视图中不相交。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示例性地示出一些实施例,并且将在下文中解释这些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装置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装置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装置的示意性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飞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飞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172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