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烧结烟气多污染物治理工艺中温度控制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19689.1 | 申请日: | 2021-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098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发明(设计)人: | 李俊杰;魏进超;杨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6 | 分类号: | B01D53/76;B01D53/5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394 | 代理人: | 徐楼;卜婷 |
地址: | 410006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烧结 烟气 污染物 治理 工艺 温度 控制 方法 | ||
一种烧结烟气多污染物治理工艺中温度控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烧结烟气在脱硫塔内经活性炭吸附脱硫后进入脱硝塔,并在脱硝塔内经活性炭吸附脱硝后进入脱氯塔,最后从脱氯塔排出;2)活性炭在解析塔、筛分系统、脱硝塔和脱硫塔之间循环;在脱硫塔入口处设置检测装置,获取脱硫塔入口的烧结烟气状态数据;所述烧结烟气状态数据包括烧结烟气总流量及烧结烟气中各气体组分的浓度,从而确定循环的活性炭质量;根据活性炭对各气体的吸附容量和各气体的初始浓度,计算烧结烟气进入脱硝塔和脱氯塔时的温度范围。本发明计算烧结烟气多污染物治理工艺中脱硝塔处的温度范围,有效防止氯化铵结晶堵塞烟气流通通道,降低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烟气治理中温度控制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烧结烟气多污染物治理工艺中温度控制的方法,属于烧结烟气治理领域。
背景技术
氯化氢是钢铁工业中仅次于SO2、NOx、粉尘和氟化物的第五大大气污染物。其中烧结是钢铁行业的氯化氢气体主要排放源,烧结过程中的氯主要来自矿石、煤燃料和熔剂,其排放浓度多为20~60mg/Nm3(个情况可达130mg/Nm3以上),主要取决于氯的总输入量。一般来说,同样的矿石、煤和熔剂,沿海地区要高于内陆地区,因为沿海地区降水中含氯离子浓度高;如果将脱硫废水(含氯离子浓度很高)用于原料场洒水抑尘,烧结烟气中的HCl浓度也将升高,容易形成氯的闭路循环,同时还将导致二噁英生成量大幅度增加,而采用半干法脱硫时,生成的脱硫灰中含有氯化钙,最终会影响脱硫灰的资源化利用效率,同时由于氯化氢极易溶于水,酸露点低,很容易腐蚀下游设备,通过研究氯化氢在烧结烟气中的释放规律,从源头减少氯化氢的排放,控制进入下游烟气净化工序的氯化氢浓度,是保证下游工艺及设备运行安全的重点。
此外,固废采用焚烧或热解的方法进行处理时,产生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氯化物,也是现有处理固废的一大难题。
在活性炭吸附过程中,SO2优先吸附、其次为氯化氢、最后为NOx。在当前活性炭双级吸附工艺中,脱硫塔优先吸附SO2,基本上不能吸附氯化氢,脱硝塔入口主要存在有NOx及HCl气体,而为实现烟气脱硝,需要在脱硝塔入口加入NH3,当脱硝塔入口温度较低时,会发生氯化氢与氨气结合生成氯化铵,堵塞并腐蚀二级吸附塔入口百叶窗及管路;当脱硝塔入口温度高时,氯化氢又仅以物理吸附的形式存在活性炭之间,难以对氯化氢实现完全脱除。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脱硝塔容易产生结晶的问题,本发明针对烧结烟气污染物组分波动大的特点,结合不同污染物在活性炭表面的吸附规律,并基于氯化铵结晶温度曲线,对现有双级活性炭烟气净化工艺改进优化,并形成一种控制方式,最终实现SO2、NOx、HCl的高效、低成本脱除。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提供一种烧结烟气多污染物治理工艺中温度控制的方法。
一种烧结烟气多污染物治理工艺中温度控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烧结烟气在脱硫塔内经活性炭吸附脱硫后进入脱硝塔,并在脱硝塔内经活性炭吸附脱硝后进入脱氯塔,最后从脱氯塔排出;
2)活性炭在解析塔、脱硝塔和脱硫塔之间循环;
其特征在于:在脱硫塔入口处设置检测装置,获取脱硫塔入口的烧结烟气状态数据。所述烧结烟气状态数据包括烧结烟气总流量及烧结烟气中各气体组分的初始浓度,从而确定循环的活性炭流量。根据活性炭对各气体的吸附容量和烧结烟气中各气体组分的初始浓度,计算烧结烟气分别进入脱硝塔和脱氯塔时的安全温度范围,控制烧结烟气分别进入脱硝塔和脱氯塔时的温度处于安全温度范围内。
优选的是,确定循环的活性炭流量具体为:根据烧结烟气总流量及烧结烟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确定活性炭的循环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1968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