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核电厂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磨损增长综合预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21964.3 | 申请日: | 2021-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72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刘江龙;涂智雄;向群;官益豪;裴卫农;汪涛;王健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门核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7 | 分类号: | G06F30/17;G06F30/20;G06Q10/04;G06Q50/04;G06F111/10;G06F113/14;G06F119/04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汪丹琪 |
地址: | 317112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核电厂 蒸汽 发生器 传热 磨损 增长 综合 预测 方法 | ||
1.一种核电厂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磨损增长综合预测方法,用于预测发生在传热管与支撑接触区域的磨损;若干个传热管相邻之间设有防振条,每个传热管外均设有若干个支撑板,其特征在于,方法包括:
步骤S01,计算平台接收数据采集系统本次采集的若干个传热管的第一深度、第一磨损长度,并调取存储在计算平台内的若干个传热管的壁厚、外径、第二深度、第二磨损长度,上次检修时传热管的使用天数,距离上次检修的天数,距离下次检修的天数,修理限值;所述第一深度为每个传热管分别与防振条、支撑板的每个接触磨损处的最大磨损深度;第一磨损长度为每个传热管分别与防振条、支撑板的每个接触磨损处的磨损长度;所述第二深度为上次检修时每个传热管分别与防振条、支撑板的每个接触磨损处的最大磨损深度;第二磨损长度为上次检修时每个传热管分别与防振条、支撑板的每个接触磨损处的磨损长度;
步骤S02,计算平台通过若干个传热管的第一深度、若干个传热管的壁厚,计算每个传热管每个接触磨损处的磨损率;将每个传热管每个接触磨损处的磨损率与修理限值进行比较,若有磨损率大于等于修理限值,则对该传热管相应接触磨损处进行维修标记,否则进入步骤S03;
步骤S03,计算平台将无维修标记的传热管的第二深度、第二磨损长度,上次检修时传热管的使用天数,距离上次检修的天数采用等体积增长方法计算,获得第一预测深度;所述第一预测深度为,预测的本次检修时,无维修标记的每个传热管分别与防振条、支撑板的每个接触磨损处的最大磨损深度;
步骤S04,计算平台将本次采集的无维修标记的传热管的第一深度与第一预测深度进行比较,若小于第一预测深度则采用等体积增长方法计算获得第二预测深度,然后计算出下次检修时该传热管该接触磨损处的预测磨损率,否则采用等深度增长方法计算获得第二预测深度,然后计算出下次检修时该传热管该接触磨损处的预测磨损率;所述第二预测深度为,预测的下次检修时,该传热管该接触磨损处的最大磨损深度;
步骤S05,计算平台将无维修标记的传热管每个接触磨损处的预测磨损率与修理限值进行比较,若有预测磨损率大于修理限值,则对该传热管相应接触磨损处进行提前维修标记,否则不进行标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核电厂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磨损增长综合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03中采用等体积增长方法分别计算获得第一预测深度具体包括:
步骤S31,若无维修标记的传热管的接触磨损处为传热管与防振条的接触磨损处,则计算平台通过弓形磨损模型计算方法,获得上次检修的实际磨损体积;若无维修标记的传热管的接触磨损处为传热管与支撑板的接触磨损处,则进入步骤S32;
步骤S32,计算平台获取无维修标记的传热管的模型深度限值,将无维修标记的传热管与支撑板的接触磨损处的第二深度与模型深度限值比较,若第二深度小于模型深度限值,则计算平台通过弓形磨损模型计算方法获得上次检修的实际磨损体积,否则,计算平台通过弓形并梯形磨损模型计算方法获得上次检修的实际磨损体积;
步骤S33,计算平台通过上次检修的实际磨损体积、上次检修时传热管的使用天数、距离上次检修的天数、第二深度获得第一预测深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核电厂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磨损增长综合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04中采用等体积增长方法计算下次检修时该传热管该接触磨损处的预测磨损率具体包括:
步骤S41,若该传热管该接触磨损处为传热管与防振条的接触磨损处,则计算平台通过弓形磨损模型计算方法,获得本次检修的实际磨损体积;若该传热管该接触磨损处为传热管与支撑板的接触磨损处,则进入步骤S42;
步骤S42,若该传热管该接触磨损处在步骤S32中采用弓形并梯形磨损模型计算方法获得上次检修的实际磨损体积,则计算平台采用弓形并梯形磨损模型计算方法,获得本次检修的实际磨损体积;否则,将该传热管该接触磨损处的第一深度与该传热管的模型深度限值比较,若第一深度小于模型深度限值,则计算平台通过弓形磨损模型计算方法获得本次检修的实际磨损体积,否则,计算平台通过弓形并梯形磨损模型计算方法获得本次检修的实际磨损体积;
步骤S43,计算平台通过上次检修的实际磨损体积、本次检修的实际磨损体积、距离上次检修的天数、距离下次检修的天数、第一深度、第二深度,获得下次检修时该传热管该接触磨损处的预测磨损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门核电有限公司,未经三门核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2196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