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化合物的应用、分析保护剂、植物提取物中香味成分的分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30476.9 | 申请日: | 2021-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038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潘立宁;谢复炜;王晓瑜;刘瑞红;陈满堂;郭军伟;樊美娟;崔华鹏;王昇;刘克建;赵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0/88 | 分类号: | G01N30/88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李宁 |
地址: | 450001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化合物 应用 分析 保护 植物 提取物 香味 成分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合物的应用、分析保护剂、植物提取物中香味成分的分析方法,属于化学分析测试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具有式I所示结构的化合物在抑制气相色谱活性位点吸附中的应用,式I中,R1、R2独立选自H、甲基、乙基、正丙基或异丙基,R3为C4‑C20直链烷基或带有支链的C4‑C20烷基,m为0或1,n为1或2或3。本发明的应用,将式I所示结构的化合物加入待测溶液混匀后进样,式I化合物可迅速填充气相色谱进样口、色谱柱、检测器内的活性位点,裸露在气相流路内的为直链烷基或带有支链的烷基惰性基团,不会形成新的吸附位点,从而减小气相色谱分析过程中活性位点吸附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合物在抑制气相色谱活性位点吸附中的应用、分析保护剂和植物提取物中香味成分的分析方法,属于化学分析测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气相色谱作为一种复杂基质中化合物的分离技术手段,被广泛用于化学分析检测。但由于完全惰化的系统并不存在,气相色谱流路(包括进样口、色谱柱以及检测器)表面存在活性位点,这些活性位点不仅可以对分析物产生吸附或降解作用,导致分析物损失或色谱峰拖尾,还容易使基质中的高沸点极性杂质残留于进样口、色谱柱或检测器内,形成新的吸附位点,进一步造成分析物响应降低、峰形变差,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现有技术中将样品中除分析物以外的组分对分析物分析过程的显著干扰和对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影响称为基质效应。
植物精油是重要的天然香原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赋予产品特殊的口感或香味。掌握植物精油的有效成分即香味成分对改善产品的品质和风格具有重要的作用。香味成分的种类包括醛、酮、醇、酚、酯、杂环、醚、烃、硫化物、酰胺、酸酐、缩醛、缩酮等。绝大部分香味成分含有活性基团,如羟基、氨基、羰基、不饱和键、杂原子等。目前关于香味成分的气相色谱基质效应尚未报道,农药残留分析领域已开展了基质效应的相关研究。研究显示,加入3-乙氧基-1,2-丙二醇、L-古洛糖酸-γ-内酯、聚乙二醇、D-山梨醇等化合物可一定程度上抑制气相色谱活性位点吸附。然而,由于这些化合物极性强,需要用强极性溶剂(如乙腈)进行溶解,甚至需要加入一定量水进行辅助溶解,限制了其在气相色谱分析方法中的应用范围。同时,由于羟基遍布于化合物分子周围,这些化合物进入气相色谱后自由随机的吸附于活性位点,虽然减少了原有活性位点对敏感性化合物的吸附,而其裸露在气相流路内的羟基同时成为了新的吸附位点,对待测物的保护作用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化合物在抑制气相色谱活性位点吸附中的应用,不仅普适性强,而且可以有效抑制分析物在气相流路内的吸附。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气相色谱分析的分析保护剂以及一种植物提取物中香味成分的分析方法。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化合物在抑制气相色谱活性位点吸附中的应用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式I所示结构的化合物在抑制气相色谱活性位点吸附中的应用:
式I中,R1、R2独立选自H、甲基、乙基、正丙基或异丙基,R3为C4-C20直链烷基或带有支链的C4-C20烷基,m为0或1,n为1或2或3。
本发明的具有式I所示结构的化合物在抑制气相色谱活性位点吸附中应用时,将式I所示化合物加入待测溶液混匀后进样,式I化合物可迅速填充气相色谱进样口、色谱柱、检测器内的活性位点,裸露在气相流路内的为直链烷基或带有支链的烷基惰性基团,不会形成新的吸附位点,从而减小气相色谱分析过程中活性位点吸附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此外,式I化合物易得、廉价,以其抑制气相色谱活性位点吸附时,有较宽的挥发性范围、挥发性能可控,并且普适性强,对极性和非极性溶剂提取的化合物均适用,可广泛使用。
对于式I所示化合物,n为1时,为一元醇。n为2时,式I化合物为二元醇。n为3时,式I化合物为三元醇。优选的,n为2或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未经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3047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