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简单、快速的水体总毒性比色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58716.6 | 申请日: | 2021-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226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3 |
发明(设计)人: | 余登斌;董绍俊;李融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02 | 分类号: | C12Q1/02;C12R1/19 |
代理公司: | 长春众邦菁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2214 | 代理人: | 王莹 |
地址: | 130022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简单 快速 水体 毒性 比色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简单、快速的水体总毒性比色检测方法,属于水体检测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水体总毒性比色检测方法,步骤如下:先将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接种到灭菌的培养基中,培养;然后以每份样品中的ODsubgt;600/subgt;值相等为标准,分装两份以上的样品,一份样品加入体积为V的去离子水,得到对照样品,另一份样品加入体积为V的待测水样,不同样品中加入的体积为V的待测水样的浓度相同或者不同,得到检测样品;相同培养条件下,培养对照样品和检测样品,培养完成后,清洗,加入对苯醌,通过颜色判断毒性。该检测方法,使用的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培养条件简单,且在环境中存活时间短,危害性小;检测结果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且显色时间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体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简单、快速的水体总毒性比色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人类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环境也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尤其是水环境,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农药等进入到水环境中,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并且通过食物链的层层放大和累积严重威胁人、畜的饮食安全。因此,为了应对严峻的水污染挑战,近年来,各种水体总毒性检测、监测技术迅速发展,成为人们预警水环境是否污染,并判断受污染程度的重要手段。
现有技术中的水体毒性检测方法,主要有理化方法和生物学方法。理化方法能定量分析污染物中主要成分的含量,但各组分的浓度信息不能够完整反映水生生态系统混合污染的潜在影响,因为水体毒性是各组分加和、独立、协同或拮抗作用的综合结果,即使单一组分处于无毒性效应浓度,但对体系的总毒性效应仍可能有一定的贡献;且水中有害化学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大多数有机物在水中含量又极微,要全部分析检测和研究这些污染成分,工作量非常巨大。生物检测能够直接反应复杂水体环境中所有组分的综合作用,可以弥补理化检测方法的不足,因此在水污染研究中,它已经成为检测和评价水体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现有技术中,生物检测水体毒性的方法主要有藻类检测、鱼类检测、水蚤类检测、微生物检测等。其中,微生物检测具有检测速度快,稳定性好,灵敏度高,成本低,检测结果易比对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关注。微生物对水体污染的反应多种多样,例如,在含毒性物质的水样中,被细菌还原的电子媒介体的量减少,发光细菌的发光强度减弱,产电菌的产电量变小,硝化细菌的硝化反应受到抑制等。其毒性实验结果是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统计大量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或者生长速度的变化而得到的,测量精度有所提高,避免了由于个别生物体突变而引起的误差,而且不受道德争议限制,因此得到了飞速发展。但现有技术中的微生物水体毒性检测方法需要仪器设备辅助检测,不便于突发污染事件的现场应急检测。
中国专利105803039A公开了一种基因工程细菌在水体总毒性检测中的应用,以绿脓杆菌基因工程改造的细菌自身分泌的高浓度电子媒介体绿脓菌素作为水体总毒性检测的信号分子,当水体含有毒性物质时,细菌的繁殖和活性受到影响,分泌的电子媒介体浓度变少,电子媒介体具有显著的颜色的特征,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结果,因此与对照样品有颜色差异的检测样品即为有毒水体,颜色差异越大,毒性越大。但该检测方法存在以下几点缺陷:(1)绿脓杆菌属于致病菌,对人体有潜在威胁;(2)绿脓杆菌生命力顽强,在环境中存活时间长,不易灭除,给环境造成二次污染;(3)依靠绿脓杆菌繁殖分泌绿脓菌素显色需要时间长。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解决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简单、快速的水体总毒性比色检测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简单、快速的水体总毒性比色检测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coli)接种到能够保证其正常繁殖的灭菌的培养基中,培养,离心,得到的湿菌体洗涤后,离心,重悬,得到含有E.coli的悬浊液;
步骤二、
2a)若待测水样中重金属离子的浓度等于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587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