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向高导热碳/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81988.8 | 申请日: | 2021-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778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3 |
发明(设计)人: | 马兆昆;张型伟;曹瑞雄;王录;周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35/83 | 分类号: | C04B35/83;C04B35/6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张立改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向 导热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一种双向高导热碳/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领域。该方法通过将超高模量、高导热碳纤维单向布或双向布、高导热石墨膜叠层、沥青粉末三者交替铺层反复热压‑碳化,化学气相沉积,反复高压浸渍高残碳沥青‑碳化,最后石墨化获得双向高导热碳/碳复合材料。该碳/碳复合材料在在X轴和Y轴方向均具有很高的热导率和抗弯强度,应用范围广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向高导热碳/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高端设备上所使用的元器件的发热量越来越大,如何将热量高效导出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高导热碳/碳复合材料具有高比模、高比强、低密度、抗热震、抗烧蚀、高导热、低膨胀等一系列优异性能,无论是导弹鼻锥、飞机刹车片、火箭发动机喷管喉衬、航天飞机机翼前缘和鼻锥等航空航天军事装备,还是电脑、5G设备、移动通讯设备等民用电器装置元件,都具有广泛应用的潜力。
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用于制备高导热碳/碳复合材料的碳纤维主要有沥青基碳纤维、气相生长碳纤维。碳基体主要是热解碳、沥青碳等。沥青基碳纤维制备高导热碳/碳复合材料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国内大都是先将1500℃左右碳化的、具有较好柔性的沥青基碳纤维编制成碳布,然后进行碳/碳板的制备工艺,最后一起在2800~3000℃高温下石墨化,这样碳纤维的高温石墨化收缩会导致产品质量不佳,如何将超高模量、高导热的石墨纤维通过热压、浸渍、气相沉积、碳化等工艺直接用于高导热碳/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是目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另外,目前国内外基本都是制备双向高导热碳/碳复合材料,制备双向高导热碳/碳复合材料的消息鲜有报道。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向高导热碳/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所制备的碳/碳复合材料在两个方向(X、Y方向)上都具有极高的热导率,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导热/散热效率更高。
本发明所提供的双向高导热碳/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1),将超高模量、高导热碳纤维布、高导热石墨膜叠层、沥青粉末三者交替铺设成层状在相应大小的不锈钢模具中,然后放在热压机上并在一定的温度场、压力场下热压复合成型,保温保压一段时间后,自然降温,获得预制体;
步骤(2),将不脱模具的预制体在700~1800℃的惰性气体环境下碳化0.1~8h,冷却之后取出,然后反复在不锈钢模具中铺撒沥青热压、碳化1~12次得到低密度碳/碳复合材料;经过步骤(1)和(2)最终低密度碳/碳复合材料中碳纤维布、石墨膜叠层通过沥青渗透粘合在一起形成完全的一体化;
步骤(3),以烃类气体为碳源,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在800~2100℃的条件下对低密度碳/碳复合材料进行沉积渗透热解碳来达到增密、增强的目的,沉积时间为10~700h,获得中等密度的碳/碳复合材料,在此过程烃类气体渗透沉积到低密度碳/碳复合材料的空隙中直至复合材料密度或者重量稳定不再变化;
步骤(4),将中等密度的碳/碳复合材料通过1~15次反复的高压浸渍熔融高残碳沥青、碳化来获得高密度的碳/碳复合材料,在此过程熔融高残碳沥青填充到中等密度的碳/碳复合材料的空隙中直至复合材料密度或者重量稳定不再变化;
步骤(5),将高密度的碳/碳复合材料在2400~3000℃的惰性气体条件下高温石墨化0.1~30h,自然冷却后获得双向高导热碳/碳复合材料。
上述方法步骤(1)中所述超高模量、高导热碳纤维布为单向布或双向布,是由单根拉伸模量≥500GPa,导热系数≥400W/(m·K)的碳纤维编制而成的;若使用超高模量、高导热碳纤维单向布,则单向布的超高模量、高导热碳纤维轴向在复合材料中的X轴以及Y轴方向均双向分布,具体铺层方式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若使用超高模量、高导热碳纤维双向布,既可同一方向铺层,也可垂直方向铺层;超高模量、高导热碳纤维单向布或双向布以及石墨膜叠层的层数为1层或多层,根据实际需求自由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819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