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机器视觉智能转向的人行天桥桥墩防车撞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84328.5 | 申请日: | 2021-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522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胡镕涛;邵俊虎;占玉林;王垚蓓;吴宇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D19/02 | 分类号: | E01D19/02;E01F15/14;G06K9/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0 | 代理人: | 舒启龙 |
地址: | 610106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机器 视觉 智能 转向 人行天桥 桥墩 防车撞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智能转向的人行天桥桥墩防车撞装置,包括图像处理装置、图像摄取装置、驱动电机和转动组件;转动组件包括转动圆柱和外部防撞装置,通过竖向插入柱固定连接;转动圆柱顶部固定大齿轮,大齿轮和驱动电机下方固定的小齿轮啮合;驱动电机通过小齿轮、大齿轮传动,带动外部防撞装置转动,引导车辆撞击后向两侧偏移;转动圆柱和外部防撞装置过滚动圆球配合绕桥墩转动。本发明结合了智能机器视觉,通过机器智能计算出防撞设施转动角度,设计出可转动的外部防撞装置,改变车辆撞击方向与防撞装置受撞击面之间角度,引导车辆偏移,达到减小车辆撞击力,延长撞击作用时间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桥墩防撞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机器视觉智能转向的人行天桥桥墩防车撞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桥梁总数已超过百万座,但如何有效的将人工智能,电子信息与桥墩防撞装置良好结合仍然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桥梁防撞装置的作用主要在于保护桥墩,保证桥墩的强度与耐久性,当前我国保护桥墩大多以增添强力抗撞装置或弹性装置、改变桥墩防撞装置的结构与材料等方法。如申请号201310745312.0,桥梁桥墩防撞装置。由内到外同圆设置内缓冲层、转动组件、外防撞组件,外防撞组件在桥墩受撞击时通过转动组件绕轴向中心线旋转,从而导致船只等物体带来的撞击力偏移桥墩,且转动组件的内圈还可以相对于内缓冲垫外圆周侧面转动,产生二次转动效果。但是由于其防撞装置从内到外都为同圆组件,故如果船舶撞击桥墩正中心,则外圈组件较难形成转动,达到引导减小撞击力的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现在人行天桥桥墩防撞装置的设施未有效结合当今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且不能解决中心防撞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智能转向的人行天桥桥墩防车撞装置。
本发明的一种基于机器视觉智能转向的人行天桥桥墩防车撞装置,包括图像处理装置、图像摄取装置、驱动电机和转动组件。
图像摄取装置安装在桥墩中上部,采集车辆行驶图像数据;通过采集数据传输线连接到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装置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产生转动指令,通过数据传输线传输至驱动电机,控制转动组件转动。
转动组件具体结构为:环绕桥墩中部设置转动圆柱,环绕桥墩中下部设置外部防撞装置,外部防撞装置为方柱,转动圆柱和外部防撞装置之间通过竖向插入柱固定连接;转动圆柱顶部固定大齿轮,大齿轮和驱动电机下方固定的小齿轮啮合;驱动电机通过小齿轮、大齿轮传动,带动外部防撞装置转动,引导车辆撞击后向两侧偏移。
竖向插入柱外围束缚有一圈钢板,钢板顶部固定于转动圆柱底部,钢板底部固定于外部防撞装置顶部;钢板主要作用为保护竖向插入柱。
转动圆柱通过滚动圆球配合绕桥墩转动,具体的:桥墩中部外表面紧贴一层混凝土防护层,混凝土防护层外壁中部向内凹陷形成一圈弧形凹槽,混凝土防护层外壁紧贴钢板层;同时转动圆柱内壁中部向内凹陷形成一圈弧形凹槽,转动圆柱内壁紧贴钢板层;混凝土防护层外壁凹槽与转动圆柱内壁凹槽相互对应,但不闭合,上部空隙端部设置过滤装置;下部空隙端部设置过滤装置;凹槽间安置滚动圆球,滚动圆球两侧贴合钢板层。
桥墩底部外表面设有竖向混凝土防护层与混凝土底座,竖向混凝土防护层与混凝土底座相交部分重合,且分别固定于桥墩和地面。
竖向混凝土防护层外壁竖向均匀向内凹陷形成四排弧形凹槽,竖向混凝土防护层外壁紧贴钢板层;外部防撞装置内壁竖向均匀向内凹陷形成四排弧形凹槽,外部防撞装置内壁紧贴钢板层;竖向混凝土防护层外壁凹槽与外部防撞装置内壁凹槽相互对应,但不闭合;凹槽之间安置滚动圆球,上部空隙端部设置过滤装置。
底座上部向内凹陷形成两圈弧形凹槽,底座外壁紧贴钢板层;外部防撞装置底部向内凹陷形成两圈弧形凹槽,外部防撞装置内壁紧贴钢板层;底座上部凹槽与外部防撞装置底部凹槽相互对应,但不闭合,凹槽之间安置滚动圆球,外侧空隙端部设置过滤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未经成都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843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