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肟基化多片层聚酰亚胺微球吸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89674.2 | 申请日: | 2021-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310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张春红;朱立恩;马福秋;朱睿琪;秦非凡;刘立佳;董红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0/26 | 分类号: | B01J20/26;B01J20/28;B01J20/30;C02F1/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肟基化多片层 聚酰亚胺 吸附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肟基化多片层聚酰亚胺微球吸附材料,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以2,6-二氨基蒽醌(DAAQ)和3,3',4,4'-二苯酮四酸二酐(BTDA)为原料,通过溶剂热法制备多片层聚酰亚胺微球;
(2)采用盐酸羟胺(NH2OH.HCl)对多片层聚酰亚胺微球进行肟基化改性处理,制备肟基化多片层聚酰亚胺微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肟基化多片层聚酰亚胺微球吸附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片层聚酰亚胺微球的制备方法为:称取等物质的量DAAQ和BTDA;在氮气或氩气下,将DAAQ溶解于有机溶剂中,DAAQ物质的量与有机溶剂体积比为1mmol:2.5~10mL;磁力搅拌30min后,将BTDA在1h内分6次加入到上述溶液中进行反应,反应温度为15~20℃,并持续搅拌6~24h;反应结束后,转移至反应釜中进行溶剂热反应,反应温度为170~240℃,反应时间为6~24h;反应结束后,将固体物质过滤,去离子水与乙醇依次洗涤,在50~90℃下干燥12~48h,制得多片层聚酰亚胺微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肟基化多片层聚酰亚胺微球吸附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肟基化多片层聚酰亚胺微球的制备方法为:将多片层聚酰亚胺微球分散于去离子水与乙醇混合液中,去离子水与乙醇的体积比为1:1~4,多片层聚酰亚胺微球质量与去离子水与乙醇混合液体积比为1g:100~200mL;按照多片层聚酰亚胺微球与盐酸羟胺质量比为1:5~10的比例加入盐酸羟胺,超声分散10~30s;使用氢氧化钠将液体pH值调整到8~9;将上述混合物转移至反应釜中反应,反应温度100~120℃,反应时间为3~10h;反应结束后,产物离心分离,用去离子水洗涤至中性,在50~90℃下干燥12~48h,制得肟基化多片层聚酰亚胺微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肟基化多片层聚酰亚胺微球吸附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和N-甲基吡咯烷酮中的一种。
5.一种肟基化多片层聚酰亚胺微球吸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以2,6-二氨基蒽醌(DAAQ)和3,3',4,4'-二苯酮四酸二酐(BTDA)为原料,通过溶剂热法制备多片层聚酰亚胺微球;
(2)采用盐酸羟胺(NH2OH.HCl)对多片层聚酰亚胺微球进行肟基化改性处理,制备肟基化多片层聚酰亚胺微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肟基化多片层聚酰亚胺微球吸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片层聚酰亚胺微球的制备方法为:称取等物质的量DAAQ和BTDA,在氮气或氩气下,将DAAQ溶解于有机溶剂中,DAAQ物质的量与有机溶剂体积比为1mmol:2.5~10mL,磁力搅拌30min后,将BTDA在1h内分6次加入到上述溶液中进行反应,反应温度为15~20℃,并持续搅拌6~24h,反应结束后,转移至反应釜中进行溶剂热反应,反应温度为170~240℃,反应时间为6~24h,反应结束后,将固体物质过滤,去离子水与乙醇依次洗涤,在50~90℃下干燥12~48h,制得多片层聚酰亚胺微球。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肟基化多片层聚酰亚胺微球吸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肟基化多片层聚酰亚胺微球的制备方法为:将多片层聚酰亚胺微球分散于去离子水与乙醇混合液中,去离子水与乙醇的体积比为1:1~4,多片层聚酰亚胺微球质量与去离子水与乙醇混合液体积比为1g:100~200mL;按照多片层聚酰亚胺微球与盐酸羟胺质量比为1:5~10的比例加入盐酸羟胺,超声分散10~30s;使用氢氧化钠将液体pH值调整到8~9;将上述混合物转移至反应釜中反应,反应温度100~120℃,反应时间为3~10h;反应结束后,产物离心分离,用去离子水洗涤至中性,在50~90℃下干燥12~48h,制得肟基化多片层聚酰亚胺微球。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肟基化多片层聚酰亚胺微球吸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和N-甲基吡咯烷酮中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8967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